书名或作者
正文关键词
声明: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.org,kanripo.org, db.itkc.or.kr 和 zh.wikisource.org
易经蒙引 卷三上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1a 页 WYG0029-0091a.png
钦定四库全书
 易经蒙引卷三上
             明 蔡清 撰
 上经
(艮下/坤上)
谦亨君子有终
 谦者有而不居之义有而不居是有德而不以德自
 居有功而不以功自居此乃是谦若无而不居乃是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1b 页 WYG0029-0091b.png
 本分事不谓之谦也○止乎内而顺乎外谦之意也
 止乎内其心收敛不矜肆也顺乎外卑以下人不骄
 亢也○亨是目下见好有终是末稍愈见好谦是屈
 也有终不终屈也先屈者有而不居其有也有终者
 终不能没其所有也正所谓尊而光卑而不踰者也
 ○不曰谦亨有终而必曰君子有终者有终自是君
 子之道也故中庸曰君子之道闇然(云云/)日亡周子
 曰实胜善也名胜耻也故君子日休小人日忧知君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2a 页 WYG0029-0092a.png
 子之有终则知小人之无终矣○参义曰谦则必亨
 书曰满招损谦受益诗曰彼交匪傲万福来求(云云/)
 其何以能若是哉由其安理乐天而物我无间故不
 自满足而自然卑逊非矫为之也若内有矜伐之心
 而外示抑损之意则非安履乎谦者矣其始虽饰其
 情而终则见于色
彖曰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
 天道下济而光明天虽居上而其气常下降以济万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2b 页 WYG0029-0092b.png
 物惟其下济也故气一嘘而万物以生气一缩而万
 物以成其道之光明为何如夫天道若不下济无由
 光明惟下济所以光明也下济是谦光明则亨矣○
 天道下济者天位乎上而其气之下降者所以济乎
 下也故谓之下济使天不下济则生物之功何自光
 显乎○地道卑而上行地道至是卑顺也然惟卑也
 故能承天时行以上配乎乾其道则上行也夫地非
 卑则不能上行惟其卑也故上行卑是谦上行则亨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3a 页 WYG0029-0092c.png
 矣○地道以位言则屈于下以德言则不自作可谓
 至卑矣于其卑则再无去处其理自是上行矣○地
 道上行者盖物之生虽出于天然非地以承之则生
 物之功不克终物之成虽主于天然非地以承之则
 生物之功亦不克遂此见地之卑而其道上行以配
 天也○此言谦之必亨意谓天地亦以谦而亨则人
 之谦而必亨不待言矣○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
 而上行天地本无谦此是圣人觅出个谦意来说见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3b 页 WYG0029-0092d.png
 得此理在天地有不能违者则人从可知矣天在上
 说不得谦则取其下济以为谦地处下卑则就以其
 卑为谦然天非下济不光明地非卑不上行天下济
 即便光明地卑即便上行可见谦之必亨
天道亏盈而益谦
 如日没而升日中而昃月晦而弦月盈而蚀之类天
 非有意于亏之盈之也乃其自然之理也○若论至
 无心处则虽人道恶盈而好谦初亦何容心于好恶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4a 页 WYG0029-0093a.png
 哉亦在我者有以感召其好恶耳可不慎哉可不慎
 哉
地道变盈而流谦
 程传曰以地势而言盈满者倾变而反陷卑下者流
 注而益增也○流谓聚而归之本义何其的确
鬼神害盈而福谦
 朱子曰天道是就寒暑往来说地道是就地形高下
 说鬼神言祸福是有些造化之柄各自主一事而言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4b 页 WYG0029-0093b.png
 耳愚谓如雷动风散雨润日暄之类所谓造化之适
 也彼花之开者谢茂者凋是害盈也然凋零之馀又
 有茂盛残落之馀又有发生是福谦也亦总是自然
 之理皆非有心之为也○朱子谓鬼神言祸福是有
 些造化之柄各自主一事而言谓与亏盈益谦变盈
 流谦者异指缘鬼神只是天地之功故如此分析○
 又依朱子有些造化之柄之说则当以作善降祥作
 不善降殃来解方更切耳○开落荣悴处便是造化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5a 页 WYG0029-0093c.png
 之柄然按经传中所言鬼神祸福处亦多朱子言有
 据○鬼神之害盈而福谦须兼动植等物说如荣悴
 开落之类只说得植物若福善祸淫之类则说得动
 物可兼说也
人道恶盈而好谦
 通六爻皆是此理如九三之万民服也六五之盖从
 之者众矣上六之谦极有闻人之所与其义尤章灼
 如初六之用涉大川六二之鸣谦贞吉六四之无不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5b 页 WYG0029-0093d.png
 利撝谦莫非以人道所好皆此故也○易中亦有之
 乾上九过高志满则贤者不辅恶盈也屯初六以贵
 下贱则大得乎民好谦也书亦有之志自满九族乃
 离德日新万邦维怀○天道亏盈益谦四句各自说
 不可谓人而能谦则为天所益地所流鬼神所福也
 大抵上三句只是起下一句为四个谦字所指不同
 人道好谦之谦是与卦同也○参义曰圣人详言之
 是以戒淫而劝谦也○谦尊而光者以其为人道所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6a 页 WYG0029-0094a.png
 好也卑而不可踰者亦以其为人道所好也○谦只
 是一般而其光与不可踰不同者则其位望之不同
 也不可踰言毕竟亦好所谓不居其有而卒不能没
 其所有者乃为有终○光与不可踰处俱是德但不
 可俱以为是谦德也若拘以为谦德则不见愈光亦
 不能过意○天道亏盈益谦四句欧阳子曰此圣人
 极论天人之际也春秋虽书日食星变孔子未尝道
 其所以然曰天地鬼神不可知为其可知者人而已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6b 页 WYG0029-0094b.png
 日中必昃盛衰必复天吾不知吾见其亏盈于物者
 矣草木之盛者变而衰落之物之下者进而流行之
 地吾不知吾见其变流于物者矣人之贪满者多祸
 守约者多福鬼神吾不知吾见其人之祸福者矣天
 地鬼神不可知其心则因其著于物以测之但据其
 迹之可见者(云云/)若人则可知者故直言其情曰好
 恶其知与不知异词也参而会之与人无以异也以
 其不可知故常尊而远之以其与人无以异则修吾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7a 页 WYG0029-0094c.png
 人事而已未有人心悦而天意怒未有人理逆而天
 理顺者呜呼圣人没异端起秦汉以来学者惑于灾
 异久矣天文五行之说不胜其繁也子之所述不得
 不异乎春秋也欧公以人之可知者一对天地鬼神
 之不可知者三一者尽则三者在其中君子何如哉
 修身俟死而已
地中有山谦
 以卑蕴高谦之象也此与上本义山至高而地至卑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7b 页 WYG0029-0094d.png
 乃屈而止于其下谦之象也不同盖上本义所谓谦
 者主山言谓高而能下也此主地言谓地虽卑而中
 之所蕴则高而卒亦归于高而能下也内充而外欿
 也但山至高而地至卑乃屈而止于其下者高卑为
 二人之象此以卑蕴高则其高与卑皆就一人身上
 言也同一卦之象而所取却有二义亦犹贲卦彖传
 文明以止人文也与本义所取离明于内艮止于外
 者不同以卑蕴高自掩其高也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8a 页 WYG0029-0095a.png
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
 本义既顺解曰裒多益寡(云云/)其施又特出损高增
 卑以趋于平一句以高卑替多寡而置了施字不举
 足见分明实就谦说故语录云人多见在已者高在
 人者卑谦则抑巳之高而卑以下人便是平也益分
 明矣○厚斋冯氏则谓凡大象皆别立一意使人知
 用易之理裒多益寡称物平施俾小大长短各得其
 平非君子谦德之象乃君子治一世使谦之象也愚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8b 页 WYG0029-0095b.png
 谓如比如小畜如临如观及大畜等诸大象所云未
 见皆别立一意冯氏未为定论也○或曰本义虽云
 损高增卑以趣于平以高卑替多寡又去却施字不
 举然下句亦谦之意也言亦其意而已如子(云云/)
 是实说非止谦之意矣曰不然蒙卦内险外止蒙之
 意也亦是实说独此乃仅取其意之彷佛耳况亦者
 承上文义不为无谓也○一说亦者不是承谦之象
 也言乃是承上本义止乎内而顺乎外谦之意也言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9a 页 WYG0029-0095c.png
 ○参义曰君子观地中之有山则知人之处世不可
 以自高而卑人故有持平之心焉(云云/)夫矜才衒能
 乐高喜胜人之常情也而君子者其心有异焉是故
 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
 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若是者其心何如也
 岂非恶巳之独多而裒之以益人乎○按谦者裒多
 益寡称物平施之谓也或者过于礼逊是谓足恭矣
 非谦之本义也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9b 页 WYG0029-0095d.png
初六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
 涉川本无所取象只是就谦谦之道虽用以济险亦
 吉况平居乎
卑以自牧也
 程传云诗曰自牧归荑出邶风静女篇曰自牧归荑
 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传曰此淫奔期会
 之诗牧外野也荑茅之始生者洵信也女指荑而言
 也言静女又赠我以荑而其荑亦美且异然非此荑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10a 页 WYG0029-0096a.png
 之为美特以美人之所赠故其物亦美按诗传所解
 牧字义与程传之说不同易本谓卑以自养也
六二鸣谦贞吉
 六二柔顺中正谦德之盛者也由是积于中而著于
 外矣是为鸣谦非自鸣其谦也谦而有声之谓鸣也
 鸣谦是贞之道占者如是则贞而吉矣贞吉是占鸣
 谦所以贞吉者盖谦且有闻则于在我为得其正也
 正者理之所当然者也吉谓其谦有闻人皆知之则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10b 页 WYG0029-0096b.png
 是所谓志行孚名誉著在彼无恶在此无射以上可
 以得君以下可以得民虽蛮貊之邦行矣非吉乎○
 鸣谦何以为贞吉盖以谦有闻乃积于中著于外非
 违道以干誉者也岂不为贞乎
中心得也
 此一句意味最长若非象传著一句则六二之鸣谦
 是自鸣其谦解不得以谦有闻了故曰此是积于中
 而著于外意中心得只指六二之柔顺中正言自得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11a 页 WYG0029-0096c.png
 于中自然见于外而闻于人矣先儒释孝哉闵子骞
 人不间于其父母(云云/)盖其孝友之实有以积于中
 而著于外者即此道理○又一说二鸣谦贞吉然原
 其谦乃中心所自得初非欲以求闻于外也然有是
 德积于中则必有是名闻于外耳此说亦有味○旧
 说谓志行孚名誉著以上得君以下得民为中心得
 看味觉浅且依此说则当云志得也何乃曰中心得
 也故断从初说无易矣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11b 页 WYG0029-0096d.png
九三劳谦君子有终吉
 卦惟一阳居下之上以位言刚而得正是其德之盛
 也上下所归是其位任之隆而功业之著也故为劳
 谦○谦字只从卦上来与上六同○九三阳刚得正
 所以能做功业以一阳居下之上而为上下所归是
 当事任也所以得做功业○德者功业之本位者功
 业之地虽有其德苟无其位则亦无以自见于功业
 故本义兼位任言○或者以本义上下所归句为是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12a 页 WYG0029-0097a.png
 象传万民服也非也如此则象传万民服也正是劳
 谦之义然而万民服安得以为劳谦乎况本义此句
 解在劳谦之上○谦字看来只是从卦上取一说是
 指刚而得正为劳而能谦愚谓以本义文势似不然
 且上下诸爻皆以柔为谦与此爻别在上六之鸣谦
 则又不在柔上取只以处谦之极言其谦字正与此
 同在卦上来也若指刚正以为谦则本义似当云卦
 惟一阳居下之上上下所归刚而得正矣不当如此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12b 页 WYG0029-0097b.png
 (云云/)○参义曰卦多阴则阳为主九三(云云/)○万民
 服也正是言其有功劳而能谦尤其所难也服之者
 正以其难也○万民服正是有终处所谓尊而光也
 书曰汝惟不矜天下莫与争功汝惟不伐天下莫与
 争能其有终为何如○或云万民服若用书所谓汝
 惟不矜天下莫与争功意便是劳而能谦则万民皆
 是服其劳不是服其劳而能谦也
六四无不利撝谦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13a 页 WYG0029-0097c.png
 柔而得正上而能下正是谦也如是则在彼无恶在
 此无斁在邦必达在家必达无不利矣此是槩说下
 文撝谦则专以其居九三功臣之上而言○无不利
 是已自能谦了撝谦者亦不敢安于九三之上也如
 此则为之上者嘉其谦为之下者安其谦矣
六五不富以其邻利用侵伐无不利
 居尊能谦则从之者众矣故为不富以其邻设有未
 服从者不可但巳也利用侵伐之此亦君道贵刚不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13b 页 WYG0029-0097d.png
 可一于柔之意然居上能谦何事不可为者故无不
 利要不但利用侵伐也○六五利用侵伐固以其不
 服而当伐之然亦以其能谦而为人所与也以上六
 利用行师参看有此意○利用侵伐者以其谦而从
 之者众也○不富二字不可就以当谦此大不是三
 句皆占也○参义曰夫以六五之柔中而执谦以临
 下宜无不服矣而犹有不服者则其为冥顽之寇强
 暴之敌可知矣五既得众心之归如是而侵伐乃诛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14a 页 WYG0029-0098a.png
 暴去恶之兵也
上六鸣谦利用行师征邑国
 本义质柔而无位此位字指君位不然说不得征邑
 国盖质柔无位其行师仅可征邑国而已○质柔则
 才有所不足无位则力有所不足
鸣谦志未得也
 言上六谦德有闻宜乎人无不归矣然阴柔无位才
 力未足志独未得而至于行师也虽然可用行师亦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14b 页 WYG0029-0098b.png
 不过足以治私邑而已仅足以治私邑者正以其阴
 柔无位才力不足也
(坤下/震上)
豫利建侯行师
 众心和乐之谓豫本义曰人心和乐以应其上也孟
 子所谓人和是巳○刚应而志行是豫处顺以动是
 所以豫处刚应而志行即人心和乐以应其上也故
 彖传释卦名则兼举卦体卦德至释卦辞则只用卦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15a 页 WYG0029-0098c.png
 德明能顺动则人心和乐以应其上不假言矣所谓
 天地如之而况建侯行师乎○刚应而志行者人心
 和乐以应其上也顺以动者上之人所以得人心之
 和乐以应其上者也彖传志行二字只贴应字意非
 如俗说在上之和乐也○建侯先儒皆谓建他人为
 侯
豫顺以动故天地如之而况建侯行师乎
 言顺以动虽天地亦应之而况不得人心之和应以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15b 页 WYG0029-0098d.png
 建侯行师乎○豫顺以动言豫之卦德为顺以动夫
 顺以动天地尚不之违而况以建侯行师人其有违
 之者乎如此说则豫字乃为与上文同○豫顺以动
 故天地如之如宋景公有君人之言三而荧惑为之
 退舍商高宗因雉雊而修德则天祐之而商道复兴
 又如作善降之百祥积善必有馀庆之类是也○这
 顺动不可只说建侯行师上说一个顺动盖顺动是
 概说平素既能顺动则得人心之和乐而利此二者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16a 页 WYG0029-0099a.png
 矣○而况建侯行师乎或曰建侯行师亦非是小彖
 传乃如何(云云/)曰建侯行师在人事固为大者若以
 天地观之则建侯行师又其小者矣
天地以顺动 (止/) 大矣哉
 盖日月不过四时不忒天地顺动之符验也○日月
 不过以晷刻言四时不忒以气候言也○厚斋曰日
 月之行景长不过南陛景短不过北陛恐有误盖当
 为景长不过北陛景短不过南陛○每一昼夜总百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16b 页 WYG0029-0099b.png
 刻夏至昼六十刻夜四十刻冬至昼四十刻夜六十
 刻春分秋分昼夜平分各五十刻自春分至夏至昼
 浸长夜浸短自秋分至冬至昼浸短夜浸长而四时
 亦自此而分元有授时历以燕蓟为都则又定冬至
 日短三十八刻夏至日长六十二刻亦一理也○无
 不顺动之天地亦无不顺动之圣人要说得仔细○
 或曰不过不忒刑清民服正亦豫处但极其大者言
 之耳若天地圣人以顺动则皆所以致豫之实理也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17a 页 WYG0029-0099c.png
 ○圣人以顺动则事事皆合天理当民心不用刑罚
 而民自服矣○刑罚清就见是民服此正是人心和
 乐以应其上意○刑罚清而民服言不待峻刑罚而
 民自服也○汉武帝立见知故纵之法而盗贼愈多
 光武悉除去之而盗贼自清则圣人顺动而民服者
 于此可推矣○豫之时义大矣哉六十四卦皆是时
 也有其时则有其时之义豫之时义在天地则顺动
 而日月不过四时不忒在圣人则顺动而刑清民服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17b 页 WYG0029-0099d.png
 其时义顾不大哉○游酢作孙华老易传序曰其所
 遭者时也其所托者义也其所致者用也知斯三者
 而天下之理得矣(见宋/文鉴)○彖传极言而赞其大者十
 二卦颐大过解革四卦则据其见在时节而赞其时
 坎睽蹇三卦则重在济用上说而曰时用豫随遁旅
 姤五卦则重在义理上如豫有顺动之理随有亨正
 之理遁姤又有君子去就之义旅又道无不在固有
 义存故赞其时义然此亦各随其所重言之耳要之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18a 页 WYG0029-0100a.png
 未有有时而无义有义而无用者也○时之一字贯
 六十四卦皆有不止豫等诸卦耳有时则有义有义
 则有用单言时则义与用在其中矣言义未尝无用
 言用未尝无义各就所切而言○自豫而言则顺动
 其时之义也○彖传凡极言之类皆为推广卦义不
 然易之道拘矣虽发于后圣抑亦先圣之旨也学易
 者从羲文以探其始从孔子以究其终庶乎其尽之
 矣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18b 页 WYG0029-0100b.png
雷出地奋豫 (止/) 以配祖考
 雷始伏声于地及出地而奋则所以鼓天地之和气
 而发万物之生意者在是矣和之至也故有豫之象
 ○雷出地奋似只可说和如何云和之至曰至字从
 奋字生○先王作乐既象其音者雷出地奋也又取
 其义者豫也○此作乐是制作之作不是奏乐本义
 谓先王作乐既象其声又取其义可见是主制作○
 先王以作乐书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19a 页 WYG0029-0100c.png
 音克谐此圣人作乐之事也○先王以作乐崇德殷
 荐之上帝以配祖考作乐二字是提头崇德与荐上
 帝配祖考相对崇德是自招布其德于乐也荐上帝
 配祖考是用乐所在也○乐之为用多矣内而闺门
 外而朝廷远而邦国皆是用乐所在独言荐上帝配
 祖考何也曰万物本乎天故有郊人本乎祖故有庙
 是其用乐之最大者故曰殷荐(云云/)○先王作乐既
 象其声又取其义所以法豫者尽于此矣其崇德者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19b 页 WYG0029-0100d.png
 亦只是主于和豫其荐上帝配祖考亦只是主于和
 豫也皆非作乐外又别有一意也○春秋庄五年大
 雩程子曰雩于上帝用盛乐也○乐之配祖考犹乐
 以侑食之义○此作乐是制作之作非奏乐也殷荐
 之上帝以配祖考则是奏乐也○殷盛也此之殷犹
 无妄言先王茂对时之茂字○以配之以字当作而
 字看不必谓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
 配上帝各有所主彼主严父莫大于配天说且此依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20a 页 WYG0029-0101a.png
 彼说又当作殷荐之祖考以配上帝矣古字以而多
 通用○荐上帝配祖考平说云峰亦有荐上帝配祖
 考之文若泥孝经亦当改作荐祖考以配上帝也故
 须作平说而以以字做而字看○朱子语类两言荐
 上帝配祖考益可见平说为是○还依旧说作配以
 祖考说为稳亦不骇人听○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
 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鄱阳董氏鼎注孝经大义曰
 郊祀祭天也祭天于南郊故曰郊明堂者王者出政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20b 页 WYG0029-0101b.png
 布治之堂南面向明故曰明堂宗祀谓宗庙之祭也
 天以形体言上帝以主宰言郊祀祭天则以后稷配
 尊后稷犹天也宗祀祭帝则以文王配尊文王犹帝
 也宗祀宗字恐重明堂有辨在后○通考载朱子曰
 天即帝也郊而曰天所以尊之也故以后稷配焉后
 稷远矣配稷于郊亦所以尊稷也明堂而曰帝所以
 亲之也以文王配焉文王亲也祀文王于明堂亦以
 亲文王也尊尊而亲亲周道备矣然则郊者古礼而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21a 页 WYG0029-0101c.png
 明堂者周制也周公以义起之也○宗祀文王于明
 堂通考云天子七庙其正数宗不在此数中宗变也
 苟有功德则宗之不可预为设数故殷有三宗周公
 举以劝成王宗无数也○又载王肃驳郑义曰古者
 祖有功而宗有德祖宗自是不毁之名非谓配食于
 明堂者也若如郑言则经当言祖祀文王于明堂不
 得言宗祀也宗者尊也周人既祖其庙又宗其祀孰
 谓祖于明堂乎○周人禘喾郊稷祖文王宗武王○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21b 页 WYG0029-0101d.png
 又载致堂胡氏曰明堂王者向明而治之所则何以
 与之宗祀乎文王已有庙矣以季秋享帝而奉文王
 配焉不可于七庙中独举大礼于一庙故迎文王致
 之明堂以配帝也祭帝必于明堂者帝出震而宰万
 物犹向明而治天下也武王即位追王文王周公制
 礼推本王功故以文王配帝而祀于明堂○宗既解
 为宗庙则又何云于明堂恐董说不是当如王与胡
 之说○春秋宣公三年公羊传曰郊则曷为必祭稷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22a 页 WYG0029-0102a.png
 王者必以其祖配王者则曷为必以其祖配自内出
 者无匹不行自外至者无主不止通考郊社篇载朱
 子曰凡说上帝总旻天上帝与五帝言之皆称上帝
 也如周礼岁有九祭其四为祭天其一为祭五帝礼
 若不同矣易则但说享上帝未尝分别如曰圣人亨
 以享上帝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以此观之凡说上
 帝者是总说帝也○又载月令孟夏大雩帝用盛乐
 帝即天也未闻有合祭五帝之说也故程子以秋明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22b 页 WYG0029-0102b.png
 堂冬圜丘春祈谷夏大雩四者皆为祭天斯言不可
 易矣郑氏云冬至圜丘旻天上帝六春苍帝立夏赤
 帝立秋白帝立冬黑帝○按周礼五帝朱子上帝总
 称之语及郑氏分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及夏季
 之说则似是有五帝矣但据郑氏说又是有六帝盖
 以冬至祭旻天上帝为统帝也如是则有五帝之说
 矣朱子纲目之修于汉文十五年书夏四月帝如雍
 如郊见五帝又书秋如渭阳五帝庙伊起莘发明曰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23a 页 WYG0029-0102c.png
 夫帝一而已安得有五况异时纷纷祠祀实昉于此
 故纲目特以始郊五帝书之以见开端之失又刘益
 友书法曰天一而已而有五帝焉非古也自是郊祀
 五畤不可胜书矣书始病帝也按此二说则又以为
 无五帝未知如何判断大抵古者五帝之说初不同
 一时亦不同一处所若文帝作五帝庙及郊见五帝
 则是一时有五帝位矣○春为青帝夏为赤帝季夏
 土旺为黄帝秋为白帝冬为黑帝只是一个天随时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23b 页 WYG0029-0102d.png
 而为号耳○帝不宜庙发明书法俱欠明训古惟明
 堂有配帝之仪○孝莫大于严父宗祀文王之时实
 成王也成王不祀武王而祀文王者何也通考有曰
 是时成王未毕丧武王未立庙故崇祀文王而已此
 所以言周公其人也○诗序曰丰年秋冬报则秋报
 者季秋之于明堂也冬报者冬至之于郊也先明堂
 而后郊者礼由内而及外也先严父而后祖者礼由
 亲而及尊也○郊特牲篇朱子注曰上帝即天也聚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24a 页 WYG0029-0103a.png
 天之神而言之则谓之上帝○朱子又曰五峰言无
 北郊只祭社便是○朱子又曰为坛而祭故谓之天
 祭于屋下故谓之帝盖宗祀在于明堂故称帝焉
 ○右见大学衍义补
 先王作乐本非汲汲为崇已德设也然乐既作则其
 音节之所宣布舞蹈之所发扬其德自有不容掩者
 耳故曰作乐崇德耶○或云作乐以崇德则人和乐
 矣用乐以享神则神和乐矣乐所以和神人也二句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24b 页 WYG0029-0103b.png
 平说于体豫之意尤切
初六鸣豫凶
 豫而至于自鸣则志意满极祸败无日矣故凶而象
 传曰志穷凶也○鸣豫如唐王伾王叔文用事若司
 马如柳宗元刘禹锡之徒皆附丽之互相和倡以为
 伊周管葛日夜汲汲如狂僩然自得是鸣豫者也故
 一斥不复得罪后世又如宋人所谓笑骂从他笑骂
 好官我自为之是亦鸣豫者也○此卦专就九四一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25a 页 WYG0029-0103c.png
 爻观之则为刚应而志行由豫大有得自无不好惟
 以初六对看之则四为初之应初赖之以为强援三
 为九四比爻三则上视之而溺于豫连九四亦为不
 好矣易道屡迁有如此○卦之得名本为和乐然卦
 辞为众乐之义本义于此又生一众字者对下文自
 乐言也九四与卦同者九四由豫此豫字正众乐之
 义即所谓和乐也○一说卦之得名本为和乐然卦
 辞为众乐之义看名字辞字众乐字可见卦名只为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25b 页 WYG0029-0103d.png
 和乐卦辞乃为众乐爻辞除九四与卦同谓同为和
 乐之义也按此说虽得众字分明然人心和乐以应
 其上实本彖传释卦名之义安得为非众乐耶况自
 乐者与卦不同则卦非众乐之义而何还当从旧说
 也○所以有吉凶之异卦辞及九四为众乐故吉诸
 爻为自乐故凶
六二介于石不终日贞吉
 豫虽主乐然易以溺人溺则反而忧矣故初有鸣豫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26a 页 WYG0029-0104a.png
 之凶三有旴豫之悔上有冥豫之咎五亦有沈溺于
 豫之疾是皆乐反为忧者也○介于石专指不溺于
 豫言不终日泛说众事本义故云见凡事之几微也
 ○六二中正自守则自奸声乱色不留于聪明淫乐
 慝礼不接于心术凡世间一切可喜可乐之事无一
 足动于中者其介如此故其思虑明审(云云/)○不终
 日贞吉大抵有守之人其心自静静则生明矣如蜀
 山人不起念十年亦能前知董五经知程子欲来之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26b 页 WYG0029-0104b.png
 信息亦只是静穆生以醴酒不设而去楚曰不去楚
 人将钳我于市盖是不可荣以禄者晋张翰顾荣见
 晋室将乱或托思莼鲈而归故乡或率妻子先逃于
 林虑山中甚者如杨元琰请为僧以免武三思之害
 金日磾不肯纳女后宫不肯受秺侯之封以全其宗
 胜于霍光远矣此皆介于石不终日而见凡事之几
 微也○六二其德安静而坚确安静澹然无欲而不
 躁动也坚确者守得坚固有终而不可移夺也惟其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27a 页 WYG0029-0104c.png
 有是德故其胸中长自光明而敏于见几庄子曰泰
 宇定而天光发周子曰静虚则明大学曰安而后能
 虑虑而后能得一也○六二中正自守便自有德安
 静而坚确必兼安静与坚确四字方尽得介于石之
 义○贞吉二字纯是占○或谓介于石是贞不终日
 是吉愚谓贞吉须要说得与诸爻所谓贞吉例同方
 是且介于石固贞也不终日者独非贞乎如嘉遁贞
 吉嘉遁只是不终日之意多独不可言贞乎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27b 页 WYG0029-0104d.png
六三盱豫悔迟有悔
 六三旴豫悔已无可言矣迟有悔者圣人特为占者
 开悔过之门耳○迟有悔犹云过而不改是谓过矣
 ○旴豫谓旴而豫也故本义云上视于四而下溺于
 豫二字本不对而对者也或者于文字中乃分上下
 讲之殊失本旨
九四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
 九四卦之所由以豫者也以卦义言则卦由之以成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28a 页 WYG0029-0105a.png
 豫以人事言则众由之以致豫本义盖以卦之诸爻
 为众之豫也勿疑朋盍簪亦顺动之义○由豫而曰
 大有得者众皆由我致豫则我之志大行矣所得孰
 大于此故曰大有得如孟子言君子所欲所乐意思
 ○由豫大有得只据九四所居位任言之耳犹未见
 得他好处故因戒以勿疑朋盍簪勿疑谓开诚心也
 朋君子之朋同心同德者也谓善类也○爻辞由豫
 二字谓众由之以致豫也本义云卦之所由以为豫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28b 页 WYG0029-0105b.png
 者也是推本之辞不可以为卦象也故云其象如此
 而其占为大有得○簪聚也盍簪所以聚发也又速
 也盖一簪便透也○簪聚也又速也二义亦相通聚
 则速矣人众而争先也即从之者如归市之意○九
 四由豫大有得矣又必戒以勿疑朋盍簪者诚以由
 豫任大责重难以独力必得同德者以自辅乃不至
 有覆餗之虞自古虽以圣哲之资而居大臣之任者
 亦皆如此如舜则举八元八恺伊尹周公亦皆有俊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29a 页 WYG0029-0105c.png
 乂吉人之助诸葛孔明亦必开诚心以来诸贤之益
 夫然后知圣人命辞之意深矣哉○由豫者众由我
 豫也朋者众中之贤者也勿疑朋盍簪教以保豫之
 道也○参义曰自初爻而观九四则以四为权臣其
 豫者逸豫也自本爻而观之则四为任政之贤臣其
 豫者和豫也由豫者言人心之和豫由四而致也然
 人既乐从则当开诚心布公道待以旷大之道不为
 物我之私然后有以致人心之皆乐故曰勿疑朋盍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29b 页 WYG0029-0105d.png
 簪簪所以聚发者言同类之毕来如发之聚于簪也
 此与咸九四憧憧往来朋从尔思正相反勿疑则非
 憧憧之思也盍簪则非朋从尔思也
六五贞疾恒不死
 当豫之时以柔居尊阴柔则无坚介之操居尊则有
 逸豫之资无刚介之操有逸豫之资必致沉溺于豫
 无疑矣此以德言其致疾之理也又兼以势言之九
 四卦之所由以为豫者也刚而不逊而六五乃乘其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30a 页 WYG0029-0106a.png
 上譬如龙虎之未易驯扰也且众皆附之矣我无附
 而处𫝑危特寄居焉耳是又其疾益深有贞疾之象
 也然以其得中又有君人之道存焉未有大失人心
 之事而得仅保其位如衰周之君或下堂而见诸侯
 或威令下同六国弱则甚矣然文武之绪犹绵延数
 十世而未绝此正恒不死之象也又如李唐如肃代
 以后诸帝大概皆然○以其沉溺于豫而处𫝑危观
 之则为德薄而力孤贞疾之象也以其得中而观之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30b 页 WYG0029-0106b.png
 则其善道犹有存者赖此一□生意犹在故又为恒
 不死之象也○上下巳为四之应众不附也以柔弱
 而为刚强所迫处𫝑危也众不附而处𫝑危虽未亡
 而邻于亡犹贞固之疾虽未死而邻于死
六五贞疾乘刚也
 专指乘九四之刚一节言不兼以柔居尊义象传之
 例多如此
上六冥豫成有渝无咎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31a 页 WYG0029-0106c.png
 上六动体能变故为成有渝之象○参义曰以往事
 观之如楚庄王听伍举之谏而罢淫乐齐威因淳于
 髡之讽而行诛赏其皆成有渝之义欤○汉武帝晚
 年乃言朕自即位以来所为多狂悖使天下愁苦不
 可追悔今事有伤害百姓縻费天下者悉罢之因田
 千秋言凡方士皆斥遣之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
 务农修马复令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封田千秋为
 富民侯以明休息养民也胡致堂先生曰武帝既往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31b 页 WYG0029-0106d.png
 之愆与化俱徂而自新之善照映方来使人反覆味
 之叹慕而兴起可为帝王处仁迁义之法秦穆公不
 得专美于前矣○秦穆公悔过事见书传曰左传杞
 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
 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叔曰不可公辞焉
 使孟明西乞白乙伐郑晋襄公帅师败秦师于殽囚
 其三帅穆公悔过誓告群臣○秦誓曰民讫自若是
 多盘责人斯无难惟受责俾如流是惟艰哉(云云/)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32a 页 WYG0029-0107a.png
 曰邦之杌𣕕曰由一人邦之荣怀亦尚一人之庆○
 史记云楚世家庄王即位三年不出号令日夜为乐
 令国中有敢谏者死无赦伍举入谏庄王左抱郑姬
 右抱越女坐钟鼓之间伍举曰愿有进𨼆曰有鸟在
 阜三年不飞不鸣是何鸟也王曰三年不飞飞将冲
 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举退矣继而苏从又谏乃罢
 淫乐听政所诛者数百人所进者数百人任伍举苏
 从以国政国遂大治而益强此亦成有渝者也○田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32b 页 WYG0029-0107b.png
 敬仲完世家曰威王初即位以来不治委政卿大夫
 九年之间诸侯并伐于是封即墨大夫烹阿大夫而
 齐遂大治此亦成有渝者也
(震下/兑上)
随元亨利贞无咎
 刚来随柔退居阴后也○卦变刚来随柔彼来随我
 也不主于刚也卦德此动彼说亦彼来随我也所主
 在震也故为已能随物物来随已故为卦以物随为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33a 页 WYG0029-0107c.png
 义○或以刚来随柔谓已能随物此动彼说为物来
 随已似亦好听但依此说则刚来随字与此动彼说
 各得卦名随字半边耳于所谓亦随之义亦字为未
 安也况与卦以物随为义一句尤碍愚故谓已能随
 物物来随巳只是一项如此卦以一人而抚万邦以
 四海而仰一人虽亦有上比下下比上之意然本义
 却曰彖意人来比我则所主自有在矣故曰卦以物
 随为义○已能随物谓巳能为物所随也或曰刚来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33b 页 WYG0029-0107d.png
 随柔如何兼说得巳能随物物来随已曰此卦不主
 于刚也刚来随柔只是卦之一义如下文此动彼说
 岂固以此动为已能随物彼说物来随巳耶○彼此
 相从其通易矣盖众非后何戴后非众罔与守邦彼
 此相随上下相亲上之于下也如心腹之运手足根
 本之制枝叶下之于上也如手足之卫心腹枝叶之
 庇本根如此则何事不可立何功不可成信乎其大
 亨也○所随之正谓所随之事得其正也所随之事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34a 页 WYG0029-0108a.png
 得其正亦见其人之正矣官有渝贞吉亦然○所随
 不贞如严尤之于王莽荀彧之于曹操其得为无咎
 乎愚谓非惟有咎终亦不免于凶耳始虽元亨竟何
 有哉如马援之对光武曰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
 亦择君耳邓禹杖策追光武于邺而曰愿明公威德
 加于四海禹得效其尺寸垂功名于竹帛耳此知所
 随者也又如管仲之于桓公乐毅之于燕昭王孔明
 不从魏吴而从汉昭烈百里奚知秦穆公之可与有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34b 页 WYG0029-0108b.png
 为也而相之皆知所随者也但卦以物随为义彼此
 亦相依如光武昭烈燕昭秦穆便为物随而得其正
 者○所随既得其正则为其所随者不言可知矣一
 串事也如光武昭烈诸君便是为物随而得其正者
 矣○随之利贞据理而言也无关于卦德卦变其元
 亨亦据理而言
大亨贞无咎而天下随之
 夫正者通天下之志者也故大亨贞无咎而天下随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35a 页 WYG0029-0108c.png
 之随得其正而无咎则近者悦远者来天下之士皆
 悦而愿立于其朝天下之民皆悦而愿耕于其野天
 下之商皆悦而愿藏于其市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
 于其途矣故曰天下随之若所随不出于正则始虽
 以利而合然利尽则交疏而身孤𫝑寡不免矣岂止
 于咎而已哉故曰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又曰鼎有
 实慎所之也○古之人最慎于所随虽流离困厄而
 终不失身于匪人有徉狂徉瘖而逃去者甚者或引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35b 页 WYG0029-0108d.png
 颈以受刃终不枉道以徇人○大亨贞无咎则近者
 悦而远者来矣故曰天下随之极言其效也此释卦
 辞与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下观而化也一例重在
 贞字○一说所谓天下随之犹论语所谓在邦无怨
 在家无怨也方见得贞无咎不然未为贞无咎也
随时之义大矣哉
 承上文而言所随一得其正而举天下皆随之此可
 见随之时义大矣哉明其不可不贞也○随之时义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36a 页 WYG0029-0109a.png
 大矣哉以上文言之也人苟知随义之大则于所随
 者可不谨哉可不贞哉
君子以向晦入宴息
 泽中有雷朱子语录曰震下地上乃雷入地中之象
 也以此观之则不必深泥泽字可也盖地泽相临之
 物泽亦在下也故曰上天下泽泽亦止水也○此所
 谓日入而息也不可说太深○此事至微然亦是法
 造化○君子以向晦入宴息即所谓日入而息也若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36b 页 WYG0029-0109b.png
 勤作工夫的人则焚膏继晷亦不可大过三才之理
 俱有动有静静所以养乎动之根也如造化之气若
 冬来息得不凝固则来岁必是灾沴谷菜不熟人畜
 不宁如冬雷则灾矣为造化不曾息得也医书教人
 到三更不睡则血不归肝而面色青黄日间所事自
 无精神矣乃知此节亦系大理也
初九官有渝贞吉出门交有功
 官有主守之义初九以阳居下为震之主是主乎随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37a 页 WYG0029-0109c.png
 者也故曰官语类有问朱子曰官是主字之义只是
 一卦之主首变得正便吉不正便凶曰是如此依此
 则官字是实字○官指初九本义偏主在本文有渝
 字内○不可以偏主字释官字○官字做实字看直
 指初九也盖官有渝等字其来远矣中溪官其字之
 说亦无主张○官有渝张氏曰官其事而有渝也官
 字是看得未定○初九以阳居下为震之主卦之所
 以为随者也此所谓官也亦随人者也必主随人言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37b 页 WYG0029-0109d.png
 方与下文出门交有功意相连属而于有渝贞吉之
 意亦顺○出门交有功者德无常师主善为师善无
 常主协于克一传曰德者善之总称善者德之实行
 一者其本源统会者也○惟出门以交则巳之所以
 取于人者不为限而人之所以资于巳者亦无穷何
 事不可立何业不可就信乎其有功也○官有渝贞
 吉则交不失之泛出门交有功则交不失之狭也○
 人固不能无所随有所偏主而变其常亦何害但不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38a 页 WYG0029-0110a.png
 得如平时未有所主之虚耳故云有渝也○官有渝
 自无妨惟顾正与不正如何正则吉矣然一偏于主
 则不广而无由有功故又(云云/)○官有渝是象贞吉
 以下是占亦戒也本义云亦因以戒之因其偏主而
 戒之也○本义云故其象占如此亦因以戒之谓官
 有渝是象贞吉出门交有功是占然其象占如此亦
 所以戒之也有渝字面亦见有戒意○爻以随物为
 义初九亦随物者也以阳居下为震之主正所谓刚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38b 页 WYG0029-0110b.png
 来而下柔者也○一说有所偏主正释官字上文卦
 之所以为随以上三句承爻以随物为义而言初九
 亦随物者也此说恐非○按参义亦曰官之言主也
 当随之初刚来下柔震之主也故以官言之
出门交有功不失也
 明其能集众善而无遗也
六二系小子失丈夫
 初阳在二之下以二观之有小子之象五阳正应在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39a 页 WYG0029-0110c.png
 上以二观之有丈夫之象○万物之理阴必从阳六
 二阴也初九九五阳也此卦随也故言相从之理盖
 初阳在下自二观之小子之象也五阳在上且二正
 应自二观之丈夫之象也据理则二当惟五之从非
 初九可得而即者但初阳在下而近五阳正应而远
 六二阴柔之性不能自守苟且惟近者之是比其势
 遂不得不遗五耳○系小子者情之所牵也非必其
 正应也○六二何不取其柔顺中正而言其不能自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39b 页 WYG0029-0110d.png
 守耶盖以随言也其实阴柔不比阳刚如九五阳刚
 则为孚于嘉矣○系小子失丈夫于人事交际之间
 固易见若推而言之如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或小不
 忍而乱大谋或贪近功而忘远图之类皆是也
弗兼与也
 圣人此意所以戒人一于从正也○初曰系小子弗
 兼与也二曰系丈夫志舍下也以此观之则知二之
 失丈夫亦非其志之所甘狃于近而势不两全耳若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40a 页 WYG0029-0111a.png
 三之失小子则明白是故失之也二爻之得失判矣
 ○小子童子也丈夫成人也
六三系丈夫失小子随有求得利居贞
 六三下有初九之阳上有九四之阳阴从阳者也然
 四近而初远故系丈夫失小子系四非其正比初为
 得计矣○问系与随何分曰系是近系之也非其正
 应故也随则委其身而从之矣有子曰因不失其亲
 亦可宗也系盖所谓因者随则所谓宗者○四阳当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40b 页 WYG0029-0111b.png
 任以居其上体为大臣之位也○随有求得不知所
 求而得之者何事曰只此就名利上说○故曰四阳
 当任(云云/)如萧王谓邓禹曰我得专封拜生远来宁
 欲仕乎○居贞谓自处以正不苟于求也利居贞自
 处以正则所求而得者乃正人君子之随也不然虽
 得所欲以道义律之不足为得矣○系丈夫失小子
 是象随有得者占也利居贞者戒也居贞谓不可以
 有求得之故而苟于求也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41a 页 WYG0029-0111c.png
九四随有𫉬贞凶有孚在道以明何咎
 贞凶者势陵于五也有孚在道以明则不陵于五而
 可免于凶矣故曰何咎○有孚以心言在道以事言
 即此是明也故象传曰明功也○有孚在道一说内
 有孚信之心而外之所处一一合乎道此所谓明也
 又一说能有孚信之心而事事必合于道盖所主在
 合道但本于有孚也二说无大异平说亦无妨按损
 卦有孚中行则似贯下意○有孚在道而明如霍光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41b 页 WYG0029-0111d.png
 专权故其骖乘于帝也帝如芒刺在背此便是光之
 不能在道亦其孚诚之不至也故曰霍氏之祸萌骖
 乘故张安世代之骖乘则上甚安之矣安世固素以
 忠谨闻也○如萧何者最能善处功名以消上心之
 疑贰○郭子仪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世而上
 不疑有孚而在道也故强贼未平则慷慨流涕或单
 骑见虏以纾国难其有孚为何如握重兵居外又有
 百战之功朝廷所以处之又屡失其宜而无纤芥顾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42a 页 WYG0029-0112a.png
 望意朝闻命夕就道其在道为何如此真万世人臣
 之法也○或曰有孚在道以明则无迫上之嫌故上
 安之上安之则下从之必然之理也
有孚在道明功也
 有孚在道明功也不可谓本于明而泥于爻以明之
 以字此说不合本义本义明把而字代以字○程传
 曰盖明哲之功也则似明哲更在有孚在道之前此
 亦实理也当从故功字分明若爻辞则无推原意只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42b 页 WYG0029-0112b.png
 象传如此说亦互相发而不相悖也○汉之萧何韩
 信皆受君之重任者也信恃其功能既求封齐复求
 王楚汉高祖惟所欲则与之可见随有𫉬者也然高
 祖疑信之心固积之久矣此其所以及于祸也夫自
 人君言之则有功必赏固其正也然于人臣之义则
 挟功求赏能无凶乎○萧何素知高帝之心者而又
 得鲍生召平之徒以此意晓之故得免于祸高帝在
 军中数遣使劳何何听鲍生之言悉遣子弟从军而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43a 页 WYG0029-0112c.png
 帝大悦帝击陈豨遣使拜何相国因封五千户又从
 召平之言而让其封不受悉以家财佐军用而帝又
 大悦何之使帝不疑而勤于其职以保其身其于有
 孚在道以明亦庶几乎以是观之圣人之戒深矣
九五孚于嘉吉
 孚于嘉吉同德相信也如舜之于五人武王之于十
 乱太甲之于伊尹高宗之于傅说成康之于周召知
 之深任之专君臣肝胆相照无毫发之疑惑也后世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43b 页 WYG0029-0112d.png
 如汉光武之于邓贾高祖之于三杰唐太宗之于房
 杜亦皆孚于嘉者也○孚于嘉大抵人之相信必是
 同德不然虽曰相信终是勉强或始信而终疑试验
 之人事可知○吉谓上下交而德业成也
位正中也
 主九五言惟九五之正中故能信于六二之中正也
上六拘系之乃从维之王用亨于西山
 拘系从维只据随之极言此是意之诚处王用享于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44a 页 WYG0029-0113a.png
 西山言以是诚意用之享西山则吉也朱子小注谓
 神亦随之此是本义内吉字意非拘系从维之正意
 也○拘系之如监禁意思乃从维之如更绳纽之意
 思此假象之辞明其随之固结而不解者也如七十
 子之服孔子虽畏于匡绝粮于陈困厄流离而不去
 下此则如舅犯赵衰颠颉介子推之徒从晋文公出
 亡者十九年备历艰苦而未跬步相离若后齐士五
 百人从田横于海岛而无叛色荆楚之士从刘备于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44b 页 WYG0029-0113b.png
 江南而依依如云者皆是也○上六所随原无所指
 也只泛言随人○随道有始有终初为随之始上为
 随之终随道有正有邪二之随初为邪三之随四为
 正有以臣随君之道四是也有以君随臣之道五是
 也合而观之随之义大矣哉○王用享于西山此指
 文王也诸侯祭封内山川此言王者何盖周公系爻
 时西伯巳追王矣○王用享于西山何不先言享先
 祖曰意谓父祖子孙一气相感格似犹易也若人于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45a 页 WYG0029-0113c.png
 山川宜未易格矣而犹可用享尤足见其诚意之极
 耳
(巽下/艮上)
蛊元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后甲三日
 蛊坏极而有事也须看一极字元亨利涉大川俱从
 此极字生来曰乱当复治以理数言也当云者理数
 当然也元亨者治之几也故继以利涉大川乘其几
 而有所事也先甲后甲则有所事之术也大川之象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45b 页 WYG0029-0113d.png
 盖指当时之乱言○程传曰蛊非训事蛊乃有事也
 又曰蛊者事也既蛊而治之亦事也朱子乃会其意
 而解之曰坏极而有事也添一极字尤精密○艮刚
 居上而其情不下接巽柔居下而其情不上通上下
 不交两相乖隔而天下之事日入于弊矣以卦德言
 下卑巽则逡巡委靡而无敢为之志上苟止则因循
 怠惰而无必为之志其势必至于庶事堕哉而百孔
 千疮不可胜救矣○蛊坏之极乱当复治此非专就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46a 页 WYG0029-0114a.png
 天下说凡人家及庶事俱有乱而复治之理盖易穷
 则变变则通也○利涉大川得孔子往有事之言然
 后知其为指治蛊之事也○本义又云故其占为元
 亨而利涉大川以涉川带元亨言者君子尚消息盈
 虚度时可为而后为也若天地闭则贤人𨼆矣天地
 不交否则君子俭德避难矣故本义以利涉大川亦
 本之乱当复治而有复治之机未全是治了曰利涉
 大川方是用力以治之然而治之之方则曰先甲三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46b 页 WYG0029-0114b.png
 日后甲三日也
○先甲三日后甲三日
 
 
 
 
 先甲三日是蛊之将然也而预治之后甲三日是蛊
 之既治也而维持之圣人于治蛊不于方蛊之时而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47a 页 WYG0029-0114c.png
 必于将蛊之先与其既治之后亦异乎世之随事补
 塞而偷安目前之为者矣○先甲三日欲其及时而
 新之于先占中之勉也后甲三日欲其既新而保之
 于后占中之戒也○先甲后甲此治蛊万全之策又
 不必拘于坏极而有事者矣○甲日之始事之端也甲
 本是日之始今借以为事之端○前事过中而将坏
 中非中正之中以时候而言如云已过乎中泰将极
 而否欲来之时也又云否过中矣将济之时也○后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47b 页 WYG0029-0114d.png
 事方始而尚新此后事即前面所谓后事之端者也
 可见后事方始亦是治蛊之事也其曰以监其前事
 之失此前事亦是前面所谓过中而将坏者也○前
 事过中而将坏者时也运也其可自新以为后事之
 端而不使至于大坏者人力也以此见人力之所助
 亦多矣○参义曰言蛊极必治而治蛊有道也蛊元
 亨者蛊之既治也不先言治蛊之道而乃先言其效
 者明乱之可治也利涉大川方治蛊之时也故谓之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48a 页 WYG0029-0115a.png
 往有事先甲后甲即所谓有事也○程传云善救则
 前弊可革善备则后利必久此古之圣人所以新天
 下而垂后世也后之治蛊者不明圣人后甲先甲之
 诫虑浅而事近故劳于救世而乱不革功未及成而
 弊已生矣○彼以气数言则蛊坏之极乱当复治此
 以人事言则不必至于极而后治之也
蛊刚上而柔下巽而止蛊
 刚上柔下兼卦体卦变说○刚上而柔下巽而止非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48b 页 WYG0029-0115b.png
 蛊乃所以致蛊也○问刚上而柔下巽而止似乎无
 异曰刚上而柔下上下之势不交也巽而止主情性
 而言纵使上下相交下卑巽而上苟止亦足致蛊也
 ○问刚上柔下阴阳之大义也何以致蛊耶曰此正
 犹乾上坤下而为否一般故语录云上面一向刚下
 面又一向柔倒塌了这便是蛊道理○巽而止语录
 云下面人只务巽上面人又懒惰不肯向前盖如此
 则积弊而至于蛊矣须看积弊而至四字见此所以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49a 页 WYG0029-0115c.png
 致蛊非即是蛊也○后世或国家閒暇则纵欲偷安
 事变突来则仓皇失措是不能自新以为后事之端
 而不使至于大坏者也○如晋武于平吴之后遂眈
 于燕游而不为经久之图唐玄宗以天下无事高居
 无为而委政邪佞此皆不能丁宁于既治之后者也
 ○参义云下巽则卑顺而无矫正上艮则止息而无
 动作此其所以不治也今治蛊之道其止也当矫之
 以奋发其巽也当矫之以刚果○愚按参义此说甚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49b 页 WYG0029-0115d.png
 善盖治蛊只要反前之为而已刚上柔下亦然昔者
 汤之伐夏武王之伐商以至汉之于秦唐之于隋宋
 太祖之于五代无不皆然○蛊元亨利涉大川按程
 传云既蛊则有复治之理自古治必因乱乱则开治
 理自然也而朱子语录附其下云皿虫为蛊言器中
 盛那虫教他自相并便是积弊到那坏烂底意思一
 似汉唐之衰弄得来到那极弊大坏时所以言元亨
 盖极弊则将复兴故言元亨又曰极乱必治天道循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50a 页 WYG0029-0116a.png
 环自是如此如五胡乱华以至于隋乱之极必有唐
 太宗者出又如五季必生太祖若不如此便无天道
 了所以彖只云蛊元亨而天下治也○按程传及语
 录此说只当依乱极复治之说但不知编书者以此
 语录亦附在程传而不以附本义岂亦觉其非本义
 意而亦从程传旧说耶
蛊元亨而天下治也
 愚谓是说实天下治非谓是天下将治也其本义云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50b 页 WYG0029-0116b.png
 治蛊至于元亨则乱而复治之象者盖蛊本不专就
 天下说人家及凡事俱有之今却云天下治者以治
 蛊至于元亨即是天下乱而复治之象故云蛊元亨
 而天下治也彖传是就大处立议论或以象字只是
 兆字意者非矣○本义云治蛊至于元亨曰治蛊曰
 至于可见蛊下即继以元亨者亦要其始终而言耳
 非是蛊已治而元亨了方去涉大川以有事而自新
 之于始丁宁之于后也○蛊元亨而天下治者自其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51a 页 WYG0029-0116c.png
 大者言也元亨未便是已治承蛊字而言也故本义
 以为乱而复治之象其曰治蛊至于元亨者虽蛊之
 时亦未尝无治之者也○本义乱之终治之始承上
 句乱而复治之象说盖彖传本就大处解经如当位
 贞吉可以正邦也之例○或说前事过中而将坏为
 乱之终后事方始而向新为治之始愚谓此说牵强
 且前事过中而将坏将坏则乱之始如何以为乱之
 终耶况后事方始又是指治蛊之事非指天运也原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51b 页 WYG0029-0116d.png
 彖传意谓先甲三日后甲三日如此治蛊则乱转而
 治矣治乱之相为终始此固天运然也○彼说以前
 事过中而将坏为乱之终今可驳之曰前事过中宜
 为治之终将坏宜为乱之始则其说亦破裂矣
利涉大川往有事也
 有事治蛊也蛊自有大川之象不必外索○蛊元亨
 而天下治也一说依程传及前说云本义治蛊至于
 元亨人皆疑治字及至于字与前本义不同殊不知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52a 页 WYG0029-0117a.png
 其本同也以为蛊坏之极乱当复治者岂天送一个
 治来耶盖乱极思治其间人为自未尝无也乱则复
 治虽天运之自然然未有恬然付蛊于不治自得夫
 元亨者如六四裕父之蛊本义且云宽裕以治蛊可
 见蛊之所以得元亨者岂全不用人以治之而致耶
终则有始天行也
 先甲后甲人事也而曰终则有始天行也者盖天地
 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则知先甲后甲之有关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52b 页 WYG0029-0117b.png
 于天行矣○先甲后甲本是人事而乃曰终则有始
 天行者盖乱极思治理势然也人事所在即天运所
 在也或以人事对天运说云乱之终治之始是虽人
 事之致然实由天运之自然为此说者是殆天运之
 所以为天运亦未知人事之所以为人事也○天地
 盈虚与时消息人固在其中矣故曰而况于人乎参
 义曰天道之有始必有终既终复有始圣人知天道
 之如是故其所以虑事者即原之于始而又要之于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53a 页 WYG0029-0117c.png
 终也○邵伯温系述曰时者天也事者人也时动而
 事起天运而人从犹形行而影会声发而响应欤
象曰山下有风蛊君子以振民育德
 山下有风震动飘拂草木为之衰变风景为之萧索
 尘埃为之扬起物坏而有事也○振民育德朱子小
 注说是治蛊○吴氏云振民者作兴彼之善新民之
 事也育德者培养已之善明德之事也○愚谓蛊坏
 之极教化陵夷风俗颓败故治蛊之事莫要于振民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53b 页 WYG0029-0117d.png
 然自斯新民之本今却以振民居育德之先何也曰
 自治蛊言也育德则反本之论○必振民者蛊之时
 教化陵夷风俗颓败故必振作其民使一变其旧习
 也又必育已德者盖自新者新民之本不然已昏昏
 矣安能使人昭昭故必培养已德以为之本焉此不
 易之道也二者并举蛊无不治矣○本义事莫大于
 二者此事字就承上句物坏有事说来二者所事之
 大者也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54a 页 WYG0029-0118a.png
初六干父之蛊有子考无咎厉终吉
 干乃支当之义故曰如木之干○木之干枝叶之所
 以附立者也子干父蛊又家道之所依以立者也○
 初六蛊未深而事易济能干父之蛊者也惟其如是
 故其占为有子则能(云云/)○蛊者前人已坏之绪不
 问生死初虽言考然不必拘以考为亡父之称盖小
 注定作生者则亦大拘盖泥无咎字抑不知父没而
 子能振其已坠之绪则足以盖前人之愆矣宁不亦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54b 页 WYG0029-0118b.png
 是考无咎耶若尽以为亡者则九二巽以入之之说
 难通矣○或问有子考无咎与意承考之考皆是指
 父在父在而得云考何也朱子曰古人多通言如康
 诰大伤厥考心可见○离骚首章注有曰父死称考
 ○坏字当不得蛊字坏极而有事方是蛊一事之坏
 只是坏必大坏乃谓之蛊○本义戒占者宜如是谓
 占者当干父蛊以置其父于无过之地也又知危而
 能戒则终能干蛊而吉矣不然是亦未为有子也○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55a 页 WYG0029-0118c.png
 初六是子考之无咎子之吉也六爻皆人子○有子
 考无咎主为子言○又知危而能戒则终吉者盖初
 虽云蛊未深而事易济然既谓之蛊则已危矣固不
 可以其蛊未深而以易心处之也○危厉当如何曰
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先甲三日后甲三日
 也
意承考也
 意承考其志在于承当父事以置父于无过之地也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55b 页 WYG0029-0118d.png
九二干母之蛊不可贞
 六五阴之尊者故有母象凡柔顺在上者皆母道也
 ○子干母蛊而得中之象得中二字要只在干字内
 干字不轻故云如木之干枝叶之所附而立者也以
 六四之裕蛊照之则可见○不可贞以刚乘柔而治
 其坏则刚当有所拂戾而柔必有所不堪如此则将
 如蛊何○程传曰以妇人言之则阴柔可知若伸已
 阳刚之道遽然矫拂则伤恩所害大矣安能入乎在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56a 页 WYG0029-0119a.png
 乎屈已下意巽顺将承使之身正事治而已故曰不
 可贞○自九二刚中上应六五观之则见其有子干
 母蛊而得中之象自九二以刚乘柔而治其坏观之
 则又见其未免于坚贞拂戾之嫌故因而戒之○干
 母之蛊做实事说盖诸爻皆有父母之象故也若论
 占法则凡以柔居尊性暗而难开者皆有母蛊之意
 ○九二干母之蛊不可贞本义有少可疑盖九二刚
 而能柔且得其中疑即是干母蛊而能不至于贞者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56b 页 WYG0029-0119b.png
 也其不可贞之辞恐只是戒占者而已故象传曰干
 母之蛊得中道也得中道疑即是不可贞意○得其
 中谓所干之事得其当干所当干也非谓无太过也
 若作无太过则下面不用戒以不可贞矣○所干之
 事固得其中但恐干得来于母心不无所拂耳○子
 干母蛊而得中盖干字就九字来若六四则为裕父
 之蛊矣得中字兼从二字来得中只是其所干得中
 本文干字自兼有得中意也何也诸爻皆是干蛊○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57a 页 WYG0029-0119c.png
 九二干蛊只是干之得中者本义非有所增加而附
 益之也据九二字云耳○参义曰子干母蛊尤易流
 于专断而失于顺承
九三干父之蛊小有悔无大咎
 九三三句皆就本爻说道理盖自其过刚不中观之
 未免有拂戾之嫌故小有悔自其巽体得正观之则
 巽可以制其刚正可以补其不中有过而不过之意
 故无大咎○云小有悔则无大悔矣云无大咎则有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57b 页 WYG0029-0119d.png
 小咎矣因是小有悔故仅无大咎因是无大咎故只
 小有悔○悔以心言咎以理言此亦家人九三嗃嗃
 悔厉吉之意象传终无咎也谓九三干父之蛊虽过
 刚不中而有巽顺得正者存终无咎也不曰无大咎
 而只曰无咎盖不但无大咎也有进而勉之之意
六四裕父之蛊往见吝
 六四裕父之蛊夫治蛊当如拯溺救焚然惟恐缓不
 及事今乃裕以治之吝也谓之往见吝犹云征凶有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58a 页 WYG0029-0120a.png
 孚言其吝立见也○习静刘氏曰强以立事为干怠
 以委事为裕事弊而裕之弊益甚矣○或曰初六亦
 柔也何以干而不裕曰蛊之初柔犹可干至四而复
 以柔处之蛊不可为也况重柔乎故初本义曰蛊未
 深而事易济至四则曰如是则蛊将日深矣参义曰
 干者强而有立之谓裕者宽而无制之谓或曰四之
 吝与三之悔皆失矣然为孰优曰三之过刚失之过
 四之宽裕失之不及必不得已而行之宁为悔无为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58b 页 WYG0029-0120b.png
 吝
往未得也
 言无如蛊何也
六五干父之蛊用誉
 双湖曰在六二以五为母柔居尊也在六五又自取
 子道以继世之君言也象何常之有○用誉如宋仁
 宗仁柔有馀而刚武不足是柔中居尊也然能尊用
 贤臣如韩范富欧之徒皆列在要地是九二承之以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59a 页 WYG0029-0120c.png
 德者也故能为有宋令主后世称庆历之治焉
干父用誉承以德也
 言六五之用誉非五所能由九二承之以刚中之德
 故也然非六五柔中能任九二欲承以德亦无由也
 ○干父用誉父得其子也承以德君得其臣也但使
 贤臣得承以德便是能子
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
 上九阳刚居上在事之外故(云云/)若阴柔居上则断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59b 页 WYG0029-0120d.png
 不能如此矣况既曰刚阳则亦可见其非无所抱负
 而但甘寂寞者也○本义刚阳居上在事之外须要
 看刚阳二字见是有贤德而不当事任故如此所以
 为志可则非量能度分安于不求知者之比此全在
 阳刚而曰刚阳亦不苟且盖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全
 是刚操也故首用刚字○程传曰士之高尚亦非一
 道有怀抱道德不偶于时而高洁自守者有知止足
 之道退而自保者有量能度分安于不求知者有清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60a 页
 介自守不屑天下之事独洁其身者所处虽有得失
 大小之殊皆自高尚其事者象所谓志可则者进退
 合道者也○又曰上九居蛊之终在事之外无所事
 之地也是贤人君子不遇于时而高洁自守不累于
 世务者也古之人有行之者伊尹太公之流曾子子
 思之徒是也○参义曰治蛊者子任父之事臣任君
 之事也上九当蛊坏之极而不授任于人是贤人君
 子当天下之坏乱而独善其身者故云不事王侯高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60b 页
 尚其事也上既在事外而不事王侯则高尚其事而
 已其事者何事也曰圣贤之道也吾身之德义也苟
 不任王侯之事又不事吾身之事而徒嘐嘐然曰吾
 不事焉是乃无君之罪人也若人者又何足称乎○
 上九不事王侯本义云故为此象而占与戒皆在其
 中矣占谓占者当如此也戒谓占者而不如此则凶
 也
志可则也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61a 页
 志可则也孟子以伯夷为百世师者以此○参义曰
 上九之志可为法则是故不离于中庸之道也如彼
 洁身乱伦而索𨼆行怪者未免于僻矣又岂可则也
 ○通观蛊之六爻有以才质言者二三之刚四之柔
 是也有以得应言者五之用誉是也有以时位言者
 初之蛊未深上之在事外是也下五爻皆有蛊者惟
 上九是不与天下之事者故程传云如伊尹太公之
 流曾子子思之徒也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61b 页
 
 
 
 
 
 
 
 易经蒙引卷三上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62a 页
钦定四库全书
 易经蒙引卷三下
             明 蔡清 撰
 上经
(兑下/坤上)
临元亨利贞至于八月有凶
 临进而凌逼于物也君子之道何以用凌逼他人为
 盖天下之理邪正不两立况圣人本心固欲小人之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62b 页
 尽去而天下之尽为君子也故君子亦有不得不用
 其凌逼时不但君子之于小人国家之于寇敌中国
 之于夷虏皆此理也○韩范富杜等皆在两府欧阳
 修蔡襄等在言路而范雍夏竦之徒自不得于其位
 又如司马光吕公著等入朝而章惇蔡卞之徒亦自
 然消阻而不得挺是皆君子道长其势有以逼使远
 去之意以国家之寇敌言之如唐宪宗既平刘辟李
 锜便有次及河北淮西诸镇之势嬴秦既灭韩赵便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63a 页
 有次及燕魏齐楚之势矣以中国之于夷狄言之如
 唐太宗既定帝业灭突利而四夷君长莫不来王或
 遣子入侍亦其势有以威之也宋仁宗只用韩范措
 置边务而赵元昊知其非敌即纳𣢾事大亦其势有
 以逼之也则所谓二阳浸长以逼于阴者固不害其
 为君子也○二阳浸长以逼于阴盖复之一阳固是
 阳长但犹微耳至于二阳则其势已长而浸浸乎不
 可禦矣故有凌逼之义○元亨利贞则重在利贞夫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63b 页
 刚浸而长阳德方亨虽无卦德卦体之意似亦自有
 元亨之理矣今也当刚长之时又有此善是以既元
 亨而又利于贞也○盖刚正人也悦而顺刚中而应
 又皆正道也故利贞此说专主于贞意亦未周○或
 以刚浸而长为有其时说而顺为有其德刚中而应
 为有德又有位此说恐非依本义当刚长之时又有
 此善善字初无位意○悦而顺承刚浸而长而言其
 虽挟刚长之势而有和悦柔顺之德无恃壮用罔之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64a 页
 为者也刚中而应亦承刚浸而长而言其虽挟刚长
 之势而有刚柔相济之美无恣已即戎之非所谓夬
 夬中行者其庶几焉○问悦于君子之临小人何关
 曰顺即顺以动之顺其于临小人之义自不为远若
 夫悦非甘悦之悦乃如夬之健而悦决而和者也其
 义岂无相关哉○至于八月有凶只以月数计之如
 七日来复之例此是圣人于阳长之时而预为阳消
 忧也盖有长必有消无往不复也○参义曰于阳方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64b 页
 盛之日而先虑其变此易所以为君子谋也一阳始
 于复二阳长于临至于六阳而为乾则阳极矣于是
 一阴生于下而为姤二阴长而为遁自临至遁凡经八
 爻自丑至未凡历八月○此八月是谓八个月非仲
 秋之八月也故云如七日来复之例或曰八月谓夏
 正八月于卦为观则是仲秋之八月○或谓主周正
 八月言非也文王系辞之时未有周正至武王得天
 下之后方用周正也朱子语录之言此一时议论旁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65a 页
 及之语○至于八月有凶以此言之则凡星命家以
 人之生年月日时论断人之休咎谓至某年某月当
 吉当凶亦决有此理矣但能前知而勉励以承其吉
 修省以避其凶则是以人事辅气数亦断有此理也
 卦辞曰至于八月有凶亦正是欲人预为之计而有
 以避其凶也故曰言虽天运之当然君子宜知所戒
临刚浸而长
 本义以卦体释卦名○大凡释卦名处本义或云释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65b 页
 卦名义或只云释卦名又或只云释卦义要必各有
 所当如屯刚柔始交而难生则屯其名刚柔始交而
 难生者其名之义也如蒙山下有险险而止蒙则蒙
 其名山下有险险而止蒙者其名之义也又如归妹
 天地之大义也(云云/)归妹人之终始也则归妹是卦
 名而自天地之大义以下亦卦义也故亦曰释卦名
 义若夫刚浸而长柔以时升之类则止是直说卦名
 而已然其义亦已在其中矣此盖如彖传所谓时义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66a 页
 时用与单言时者无大异也故姤遇也柔遇刚也本
 义亦只曰释卦名然未尝无义存也此处不可深晓
 惟重巽以申命则只云释卦义者诚以申命之云难
 说是此卦所以名也只是卦中有此义耳又如止而
 巽动不穷也本义亦只云以卦德言渐进之义不及
 卦名者诚以本义不曾露出卦名亦难说是释卦名
 义也释卦名便有义在此特下字间有时而从省耳
 且卦名既皆有义卦辞独无义乎而彖传皆只曰释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66b 页
 卦辞若再加一义字亦何害于此可见释卦名与释
 卦名义断断乎无少异矣
说而顺刚中而应
 悦而顺只就吾一身言刚中而应只是以我对人而
 言大亨以正天之道也天者理而已矣以此卦言之
 当刚长之时又有此善则其占之大亨而必利于贞
 者诚理当然也不然则与卦背矣所谓能如其象焉
 则吉凶应违其象焉则吉凶反正是此理也○当刚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67a 页
 长之时又有此善重在又有此善上如无妄例○当
 刚长之时势也又有此善理也元亨大半自势上得
 利贞大半在理上来故大壮利贞而吉自不假言但
 利在正固而已无妄言天命不祐意尤明白全重在
 正字上其说有理○悦而顺刚中而应此临之正也
 即天之道也
消不久也
 消不久危之之辞使预为之备不可付之天运之自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67b 页
 然也
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
 临之一字实含二体故本义先云二者皆临下之事
 而后乃分附其义也亦如贲卦明庶政无敢折狱先
 只取明不及远之义后却云内离明而外艮止故取
 象如此又一义也内离明而外艮止不分贴明庶政
 无敢折狱与此小异○教思谓其一段教育成就人
 底意思也教人以善谓之忠味忠之一字方见此之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68a 页
 所谓教思者○地临于泽上临下也此取卦名而义
 不同也若拘于进而凌逼于物之义则所谓教思无
 穷容保民无疆者亦岂凌逼之谓乎爻中自三以上
 各取相亲临之义矣○容保谓受而保之也群黎百
 姓皆在吾抚驭之中者容也使之各安其生而无或
 失所者保也○容保无疆大人以天下为度也○劳
 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
 之此可见君子教思之无穷民吾同胞以至鳏寡孤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68b 页
 独皆吾弟兄之颠连无告者也必使皆乐其乐而利
 其利可见君子之容保民无疆也
初九咸临贞吉
 初二二爻本是卦之所以为临者初九之贞亦只是
 卦辞利贞之贞○此正所谓当刚长之时又有此善
 故其占如此意思故其占为贞吉言正而且吉也
咸临贞吉志行正也
 固不自乱于小人之群而亦不至有已甚之行即卦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69a 页
 之临元亨利贞也盖初九九二即卦之所以为临者
 故占辞之旨同
九二咸临吉无不利
 九二有刚中之德而有上进之势视初九则进矣故
 其占不但吉且无不利也○然初九曰贞吉二不言
 贞者初之刚而得正二之刚中又盛于初之刚正其
 贞已无待于言也刚中最易之所善○初九以刚得
 正而吉九二以刚得中而吉其无不利特以其势上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69b 页
 进也盖已进至二骎骎乎有纯刚之势矣故初仅得
 吉而二则兼得无不利○九二咸临二亦遍临群阴
 者也初爻云初九刚而得正故其占为贞吉此则云
 刚得中而势上进故其占吉无不利也可见刚得中
 而势上进字不可混入在咸临二字内也
六三甘临无攸利既忧之无咎
 本义阴柔不中正而居下之上居下之上临人者也
 谓临下也故朱子小注曰三近二阳也去临他如小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70a 页
 人在上位却把甘言好语临在下之君子○六三居
 下之上固是临下二阳然亦是卦之所以为兑者也
 故为甘悦以临人○阴柔不中正分明是小人又居
 下之上见其与二阳相近且卦之所以为兑者故为
 甘临耶○无攸利夫惟诚可以动物惟德可以感人
 甘临诡道何益之有哉然制行在我若知其无益忧
 而改之则何咎○此与豫六三迟有悔同类
既忧之咎不长也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70b 页
 见得是原有咎而能补其咎○初二为以君子临小
 人六三则以为小人临君子盖阴柔不中正是为小
 人而所临者又正是此二阳也
六四至临无咎
 处得其位柔顺而正也下应初九阴阳正应也故为
 至临重在柔顺而正上谓以柔顺得正而下应乎初
 九故象传只曰位当也○六四以顺正之人得正应
 而与之宜其相亲相爱如琴瑟之相和埙篪之相应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71a 页
 而胶漆之相投者矣故为相临之至也相临谓相亲
 也非相凌逼也亦非相临莅也近于取卦名而义不
 同者○参义曰谓之至临矣而止于无咎何也曰至
 临非临之至善者也以其与初相应于临之情最为
 切至耳岂必能大有为乎
六五知临大君之宜吉
 六五不自用而任人知临也知临乃大君之宜也○
 六五知临不是临九二言是临之知者也临字只带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71b 页
 说如振恒非恒也而犹曰振恒迷复非复也而犹曰
 迷复则此谓之知临何不可岂必是临于九二而已
 哉○程传曰夫以一人之身临乎天下之广若区区
 自任岂能周于万事故自任其知者适足为不知惟
 能取天下之善任天下之聪明则无所不周是不自
 任其智则其智大矣
大君之宜行中之谓也
 下句是释上句义不自用而任人便是行中行中便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72a 页
 是大君之宜中字还从爻上来○同一柔中居尊也
 在蒙则为纯一未发以听于人在大有则为虚已以
 应九二之贤信以发志在临则为不自用而任人中
 字随处说○此中行与泰之六五之中以行愿同意
 ○知临如何以为行中盖大君不自用而任人便是
 理之正当处理之正当处便是中故曰道者天理之
 当然中而已矣
上六敦临吉无咎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72b 页
 居卦之上处临之终自始至终有厚道焉故曰敦临
 以厚德临人无不服矣故吉而无咎吉以事言无咎
 以理言○志在内也有念念在此之意言其志一在
 乎内也有厚道焉○内指二阳盖此卦以二阳临四
 阴得名然此既临彼则彼亦临此有彼此相临之义
 故周公于初二则皆曰咸临于四五则各取其与应
 爻相应于三则曰甘临者即临下之二阳也以其下
 比二阳而上复无应故如此取象也上六亦然细味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73a 页
 自见○或曰上六一爻本义初不见是说临下二阳
 恐语录之说难据曰此卦以二阳临四阴得名然此
 既临彼则彼亦临此理势然也按六三本义居下之
 上一句与程传语录尽合此爻独不明言其为临二
 阳者盖以其临下之意自明矣若果非指二阳则象
 传志在内也一句亦无所安顿○敦临决是临下二
 阳故象传曰志在内也盖临有相亲临之义初二则
 临上四阴四与初五与二则以正应相临三居下之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73b 页
 上又无正应则安得不取其与下二阳相临哉上亦
 无他临则又安得不取其临下二阳哉盖临有两者
 之交其所临必有在也语录之说可据○敦临不必
 说是以上临下盖初二临不是以下临上则三四五
 上又安得为以上临下哉本义所谓居卦之上者以
 起下句处临之终耳如蛊上之以刚居上在事之外
 如家人上之以刚居上在卦之终一例也若以家人
 字为主家者则初九之闲有家独不为主家者乎○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74a 页
 初二之咸临以君子临小人也六三之甘临以小人
 临君子也六四之至临朋友之交也六五之知临君
 臣之义也上六之敦临则又概言之不可谓复指小
 人临君子也○或曰初二不见君子临小人意曰初
 二二爻乃卦之所以为临者也而九二本义刚得中
 而势上进句又正与二阳浸长以逼于阴同故曰是
 以君子临小人也○或又曰六三固是小人未见是
 临君子曰三阴柔不中正既是小人了所临二阳或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74b 页
 刚正或刚中则非君子而何况语录自明白且若非
 君子则安能不为之动而曰无攸利哉又欲其忧而
 改之方得无咎何耶
(坤下/巽上)
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
 观者有以中正示人而为人所仰也有以二字意虚
 此解字义法也○然不徒曰有以示人而为人所仰
 必曰有以中正示人而为人所仰者盖观字义甚大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75a 页
 推其义则朱子之所谓立极中庸所谓修身则道立
 经纶天下之大经孟子所谓圣人人伦之至书之所
 谓皇建其有极诗之所谓仪刑文王万邦作孚其仪
 不忒正是四国大学所谓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
 于敬张子所谓大中至正之矩也盖道理必至于中
 正然后为尽善尽美而无憾乃可以为法于天下也
 ○朱子曰以上示下曰观自下观上曰观故卦名之
 观去声而六爻之观皆平声○示者示其所仰者也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75b 页
 自上而言仰者仰其所示者也自下而言无有有所
 示而无所仰示者如出告示则便是要与人看故曰
 有以中正示人而为人所仰也○盥而不荐自祭祀
 假借来说本义释云言致其洁清而不轻自用却是
 影此意说向为观上去故小注或问是圣人在上视
 听言动皆当为天下法而不敢轻亦犹祭祀之时致
 其洁清而不轻用否曰然然此语录致其洁清而不
 轻自用则专就祭祀说与本义虽同而意之所指不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76a 页
 同矣若卦辞既假借说本义又假借解则正义将谁
 与发乎故愚断本义是说向为观者身上去故云戒
 占者当如是也岂止于祭祀之占乎○或问盥而不
 荐是取未荐之时诚意浑全而未散否朱子曰祭祀
 无不荐者此说假借来说荐是用事了盥是未用事
 之初云不荐者言常时得这诚敬如盥之意常在若
 荐则是用出用出则才毕便过了无复有初意矣诗
 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楚词曰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76b 页
 思公子兮未敢言正是此意说出这爱了则都无事
 可把持矣惟其不说则藏在中心所以常见其不忘
 也○无有盥而不荐之事然致其洁清而不轻自用
 则盥而不荐之理也故朱子曰祭祀无不荐者此是
 假借来说也○或疑依朱子语录毕竟亦是未荐之
 意然本义不轻自用字则又非未字意何也曰本义
 此句是就本文移向为观者言之固不得以未字意
 相体贴矣必欲体贴未字意则为观者亦将有轻自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77a 页
 用之时乎故曰此是假借来说无缘一一相似如曰
 但盥而不荐则岂是说话○夫祭必荐荐必先盥盥
 正为祭设岂容只盥而不荐乎其为假借说益昭昭
 矣○不荐只是慎重之意故朱子小注云是圣人在
 上视听言动当为天下法而不敢轻(云云/)○平庵项
 氏曰此但以盥而不荐象恭己无为耳愚谓恭己二
 字则说得无为二字难通无为者圣人德盛而民自
 化不待有所为非不轻自用意也无为岂可用心乎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77b 页
 虽尧舜亦不能自期于无为舜之无为而治者其德
 既盛且绍尧之后而又得人以任众职故耳岂为观
 者一一皆欲无为欤只可言不轻自用耳至于神道
 设教而天下服则是观之极致圣人之能事是则所
 谓无为者卦辞通为众人说难便以圣人入说前语
 录所载或问云圣人在上视听言动皆不敢轻者只
 是泛论之词非卦词正意卦词本义分明云戒占者
 当如是也○或云盥而不荐即所谓不赏而民劝不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78a 页
 怒而民威者非也夫不赏而劝不怒而威则是彖传
 下观而化之意矣卦辞不荐还是主为观身上事说
 非功效也○盥而不荐有孚颙若此八字总在观之
 一字内所以(云云/)者正教人以为观之道如此也亦
 犹艮其背不𫉬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总只是一艮
 字意○盥而不荐有孚颙若此正所谓以中正示人
 而为人所仰者也○云峰曰盥而不荐如神武而不
 杀朱子皆以为圣人不犯手做底盖盥则必荐不荐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78b 页
 是喻圣人致其洁清而不轻自用武则必杀不杀是
 喻圣人得其理而不假其物愚按以不荐为圣人事
 亦只是泛论之辞云峰恐不如此认故下文又云故
 彼谓之神武而此下文别以神道言之○虽圣人之
 神道设教亦只是盥而不荐道理但此不专指圣人
 故下文神道设教处本义以为极言也○本义云此
 卦四阴长而二阳消正为八月之卦而名卦系辞更
 取他义亦扶阳抑阴之意愚谓古人云天地无心而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79a 页
 成化圣人有心而无为又云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
 应今也如此虽曰扶阳抑阴似亦非大公无为之道
 曰圣人盖于临卦至于八月有凶之辞发之无遗矣
 故此特取他义是亦所谓君子得舆小人剥庐之理
 终不害于大公也
大观在上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
 大观指九五谓大观之主也一说不用之主二字更
 精今贴之主二字只是要人易晓耳○大观在上要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79b 页
 依本义贴四阴仰之一句若无四阴仰之亦不成大
 观矣且既云在上便有在下仰之者○本义卦体谓
 大观在上及中正以观天下卦德谓顺而巽大观在
 上以位言顺而巽以德言中正以观天下以所观之
 道言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亦不能以中正观天下也
 所以为观处全在中正观天下上故先之以大观在
 上次之以顺而巽然后(云云/)或云顺巽中正皆是为
 观之道如此则前本义何以只云观者有以中正示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80a 页
 人而为人所仰而不及巽顺耶且彖传又何以不将
 大观在上与中正以观天下二卦体相连说而必问
 卦德之巽顺于其中却归宿于中正以观耶○内顺
 外巽谓顺以宅心巽以制事也中正以观天下惟其
 有顺巽之德故所谓无不合于大中至正之道而可
 以为天下法也○顺而巽自以本身言至中正方是
 所以为观于人者故顺巽不曰观天下至中正乃曰
 观天下也夫所以为观者一中正而已矣或谓九五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80b 页
 独言观天下以九五是大君之位故独以天下言耳
 然则所谓顺而巽者独非指为观之大君耶盖大观
 在上一句已冠于其上矣当依上说○中正以观天
 下自九五而言则居上之中中也以阳居阳正也自
 道理而言则中者其行无过不及正者其立不偏夫
 如是则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
 为天下则于以中天下之不中正天下之不正矣分
 明是皇建其有极也○中正观天下亦须兼本末意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81a 页
 ○问内顺外巽于观道不甚相关曰不然凡为人所
 瞻仰者最要有顺德如孝于亲弟于长慈于众体群
 臣子庶民之类此皆顺德也东坡所谓躬信顺以先
 天下者也巽者善通人情善酌物理随物而赋形因
 时而制宜所谓巽称而𨼆巽以行权者也此于君道
 亦非小节夫如是可以表正万邦而万邦作孚矣○
 顺而巽此于大观似未切者殊不知为人上者最要
 顺顺以动则得人心故曰得乎丘民而为天子顺岂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81b 页
 细行也哉至于巽亦为人上者之至切要者也盖巽
 德之制也为人君事有万几臣民有万邦若非巽则
 何以能使万事各得其宜万民各得其所百官各得
 其职哉
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下观而化也
 盥而不荐有孚颙若者以中正示人而为人所仰也
 所谓建其有极也下观而化者人仰之归于中正也
 所谓归其有极也○不是以下观而化释有孚颙若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82a 页
 也上二句一与卦辞同言能如此则下观而化矣正
 与随卦释卦辞言天下随之同例
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

 观天之神道此数字虚说下言四时不忒正是天之
 神道处故曰天之所以为观也须看观之一字天之
 神安可得而观于四时之不忒焉观之可以见天之
 神道矣○圣人以天之神道设教其不显之德笃恭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82b 页
 之妙与夫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者同一机但见天下
 自皆不识不知顺帝之则而无不服者矣此两个神
 道字当别其所异又当会其所同今人大抵皆知其
 异而不知其为同也○四时不忒乃天之神道处故
 曰观天之神道不然无可观处也言其无思无为但
 一气之行时温而春时燠而夏时凉而秋时寒而冬
 气序流行毫发不爽天之神道何如哉○四时不忒
 正是天之神道处圣人之所以为观者亦如是焉则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83a 页
 所谓神道设教只是盥而不荐有孚颙若之自然而
 神妙者耳天下服矣此不可把与四时不忒对看四
 时不忒正与圣人之神道设教相对○观天之神道
 是不犯手做的圣人以神道设教亦是不犯手做的
 ○天下服亦即是下观而化之极致处神道之应也
 此与为政以德章指略同○正蒙天道篇第三曰天
 不言而四时行圣人神道设教而天下服诚于此动
 于彼神之道欤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83b 页
风行地上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
 风行地上由历周览遍及庶物无远弗至观之象也
 昔者先王法此则巡省方国以观夫民俗而因民俗
 以设教使天下同归于中正之道也如齐之末业教
 以农桑卫之淫风教以礼别奢如曹则示之以俭俭
 如魏则示之以礼此所以为观也○风行地上观此
 观字与卦名有辨此是巡行观览之意后世有观风
 之说○盥而不荐有孚颙若则观之体立矣省方观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84a 页
 民设教则观之用行矣○或曰观民设教此设教独
 无躬行耶是不然此从省方说来也先王岂必到此
 国则躬行此一道以教之到彼一国则躬行彼一道
 以教之耶要之先王自有躬行以为之本而其躬行
 固无时无处不在也
初六童观小人无咎君子吝
 爻以观瞻为义皆观乎九五也据此则是初六在下
 去五最远况阴柔质下则不足以自振拔而观大君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84b 页
 道德之光矣故为童观之象○不能远见此见字不
 必指目只如云所见相似若以目之所视而言则童
 子之见更远而利矣○以识见而言则阳明阴暗况
 于在下故曰童观以力量而言则阳强阴弱以分量
 而言则阳大阴小以制行而言则阳主义阴主利以
 作为而言则阳奋发而阴逡巡推此类求之天下之
 理得矣○小人无咎者不足咎也此君子小人皆以
 位言或曰兼德言非也使兼有德则君子吝亦岂有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85a 页
 童观之君子乎其不兼德言而只以位言断断然矣
 ○小人下民也如闾阎小民而如此安可咎之若有
 位君子而如是可羞甚矣此君子小人纯以位言若
 以德言岂有童观之君子哉参义曰九五为在下四
 阴所观而四阴之观于五者以相去之远近为所见
 之明暗(云云/)
六二窥观利女贞
 阴柔居内而观乎外如不出门庭独居一室之中而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85b 页
 欲窥上国之光知海内之事不可得已此如后世所
 谓守株待兔者也如此说外字方见有所指本义居
 内而观乎外者此也○居内而观乎外以人事言之
 或悬度事宜于数千里之外而实无烛见之明者亦
 窥观之类也○窥观人之所见贵乎远大故曰达人
 大观孔子登太山而小天下今居内而观乎外所见
 能有几许哉亦不足敬也○大抵士君子在天地间
 亦须是远历四方以广其闻见乃可如礼记所谓东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86a 页
 西南北之人者昔司马子长尝南浮长淮沂大江望
 云梦洞庭之陂彭蠡之潴见九嶷之邈绵巫山之嵯
 峨泛沅渡湘北过大梁之墟观楚汉之战场西使巴
 蜀略笮筇讲业齐鲁之都观夫子遗风乡射邹泽有
 此闻见方能就一部史记○又邵尧夫有曰昔人尚
 友千古而吾未尝及四方可乎于是走吴楚过齐鲁
 客梁晋久之而归在洛几三十年如此然后能收拾
 宇宙间许大道理而归之皇极经世一书○苏子由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86b 页
 上韩太尉书曰辙生十有九年矣其所居家与游者
 不过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
 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
 人之陈迹不足激发其志气恐遂汨没遂决然舍去
 求天下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(云云/)○又曰
 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
 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
 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○愚谓苏子由正所谓求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87a 页
 尽天下之大观而不屑为窥观之女贞者矣○初六
 观之至近者也闾阎细民之事也六二观之未广者
 也中人以下者之事也此初二所观之别也○参义
 曰圣人在上万物咸睹而六二不能出户但为窥观
 非丈夫之事也
六三观我生进退
 本义云观已所行之通塞以为进退须味通塞二字
 语录云如事君则观其言听计从治民则观其政教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87b 页
 可行膏泽可下可以见自家所施之当否而为进退
 自家所施之当否数字要不可忽方见是观我生处
 所行之通塞必有所以通塞者故杨诚斋曰六三似
 漆雕开○六三居下之上可进可退夫三在上固可
 进犹在下之上亦可退然则当何所取衷哉惟观吾
 所行之通塞以为进退不必观九五也如孔子见行
 可于鲁而仕及鲁受女乐而去之意但孔子所行无
 当否可论耳彷佛是如此○观我生进退六三可进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88a 页
 可退必有所以可进可退者惟决之于我生而已如
 使吾之学已成矣德已立矣言之于君者不我用行
 之于民而莫我从是我之所行之塞也○参义亦曰
 其曰生者吾身之动作施为也观我之所生如行之
 善而通也虽进可也其未善而塞也虽退可也○观
 我生进退主象说○一说观我生进退只就六三本
 身说不必依朱子小注谓与本义不观九五一句相
 悖故也然按九五观我生亦兼观民之义盖但有意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88b 页
 于检点其身者若无位人必察其所交者之信从与
 否若有位人亦必察乎在下人之归向与否此必然
 之理也故兼言之亦是故论语云夫达也者质直而
 好义而必曰察言而观色答仲弓问仁必曰在邦无
 怨在家无怨使以自考也○观我生进退本义所以
 用故不观九五一句者语录云我者彼我对待之言
 是以彼观此其义精矣又曰观其生是以此自观之
未失道也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89a 页
 未字当作不字解言如此乃为不失道道进退之道
 也未字与未失常之未同
六四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
 六四观国之光一句主六四言利用宾于王一句主
 占得六四者而言○其占为利于朝觐仕进也已仕
 者为朝觐未仕者为仕进本义意思如此周匝○云
 峰曰观国之光即九五所谓观我生者也特五之自
 观则曰生方出于我者也自四观五则曰光已达于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89b 页
 国者也不指君之生而曰国者观其达于国者则其
 出于君者可知矣○参义曰宾如宾兴之宾言为王
 者所宾礼也
尚宾也
 言四之观国之光正为尚宾也志在得君以行道也
九五观我生君子无咎
 观我生君子无咎作一句读纯是占只一观字便不
 是说九五矣九五是阳刚而中正者也○或曰六三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90a 页
 观我生进退纯是象而九五乃为占何欤曰六三居
 下之上可进可退便须自审故以此句属六三至九
 五阳刚中正以居尊位其下四阴仰而观之君子之
 象也是在九五已不待观我生其曰观我生者戒占
 者而已耳
观我生观民也
 观民也亦只是观我生句内意故曰此夫子以义言
 之但爻辞下不必先说破此意思○观我生必至于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90b 页
 民然后观我生之道始尽故曰此夫子以义言之以
 其义言则犹在观我生之句内意也○如九五阳刚
 中正以居尊位则一身之事得矣其下四阴仰而观
 之则民德善矣可见观民也一句只在观我生句内
 其曰又当者爻辞观我生其实是兼一身之得失及
 民德之善否而言小象独偏以观民言者自观之义
 显人自知之观民之义𨼆人多莫察也此固夫子命
 辞之意○或疑以观我生句内有观民意而本义云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91a 页
 必其阳刚中正亦如是焉只说阳刚中正安得为兼
 观民耶曰观民德而善则可以验已之阳刚中正抑
 未善则是于阳刚中正之道未尽也此正所谓观民
 德之善否以自省察者○今以文字求道理亦未真
 见得观我生之必观民但若身居九五之位而自观
 我生必然自寻到观民处盖有天下国家之责者欲
 于已身上体察无不自寻到此何也表端影正理固
 然也乃知夫子此言为以义言之也○参义曰观之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91b 页
 为卦四阴盛长二阳消落圣人之作易尝扶阳而抑
 阴也故于卦取大观之义而于四阴爻则不言阴之
 害阳而但言阴之仰于阳然自五言之则阴之盛长
 自不可不慎也
上九观其生君子无咎
 上九之观其生只就一身之得失言不兼观民之义
 何也不当事任也故曰志未平也虽未得位未可忘
 戒惧也据此亦可见其不必兼观民○但以我为其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92a 页
 小有主宾之异耳盖观我生则占者自当之观其生
 则从傍人言然又当有小字不必太泥也○朱子曰
 观自我自观如视履考祥语势观其亦是自观却从
 别人说
(震下/离上)
噬嗑亨利用狱
 物有间者齧而合之也推之于人事如寇贼奸冗间
 吾治化者也则合之以刑如蛮夷猾夏间吾疆域者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92b 页
 也则合之以兵以至凡一事之不如意皆必有一物
 以间之者举其大如舜以三苗间高宗以鬼方间周
 以殷之顽民间宣王以猃狁淮夷间若汉高祖光武
 及唐太宗之芟夷暴乱是皆以其梗吾治而噬以嗑
 之也○语其次如舜之去四凶孔子之诛少正卯申
 屠嘉之欲诛邓通魏相之白去副卦王曾之去丁谓
 是也○噬嗑噬而后嗑也嗑则亨矣利用狱不属亨
 字至于六爻亦往往就用狱说噬嗑者正以狱之未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93a 页
 决犹物之间及其既决则是非两判犹物之噬而嗑
 矣○彖传释亨字只据噬嗑二字说更不牵连利用
 狱意又可以见利用狱之不止属亨义也○治狱之
 道惟威与明而得其中之为贵○卦体之刚柔分卦
 变之柔得中而上行属得中卦德之动而明二象之
 雷电合而章属威与明虽不当位专承柔得中而上
 行言○动而明雷电合而章断狱为动察狱为明断
 必有雷之威察必有电之明也柔得中而上行犹云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93b 页
 上行而得中也上行只从卦变说来于治狱义无所
 取○柔得中盖不柔则失之暴柔而不中则又失之
 弱也虽不当位利用狱也言就此一节言则五不当
 位似不利用狱者然刚柔分动而明雷电合而章柔
 得中而上行有此数端之善是威与明而得其中正
 治狱之所宜也故虽不当位而利于用狱○本义于
 雷电合而章解云二象不曰卦象欲其明威二意分
 晓也○惟威与明而得其中之为贵问威与明得中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94a 页
 如何分别曰狱非明无以照非威无以断得中者威
 不至于过暴明不至于过察是也○参义曰卦之名
 噬嗑取口齧物之象而凡折狱用刑者其才有刚柔
 之殊而所治亦有强弱之异政如人之齧物其齿有
 利钝之殊而为物亦有坚脆之异故噬嗑一卦专言
 治狱之事也
象曰雷电噬嗑先王以明罚敕法
 噬嗑雷电合而章也噬字义难得分晓程传亦曰雷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94b 页
 电相须并见之物亦有嗑象不及噬字义或云噬颐
 口之交也谓交而合也○明罚即所以敕法使人知
 所畏避也法是通用字罚是专指刑法○明罚者使
 罚必当其罪而后人不疑于所坐奸吏亦不得以舞
 文而轻重出入之也○明罚是明其墨劓剕宫大辟
 以至流宥鞭朴金赎之类如此者所以振敕法度以
 警有众故为敕法也○明罚敕法在舜典有曰象以
 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朴作教刑金作赎刑○又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95a 页
 曰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宅五宅三居○吕刑
 曰墨罚之属千劓罚之属千剕罚之属五百宫罚之
 属三百大辟之罚其属二百五刑之属三千上下比
 罪无僭乱词勿用不行惟察惟法其审克之愚谓此
 于明罚之义最切○周礼司刑掌五刑之法以丽万
 民之罪墨罪五百劓罪五百宫罪五百剕罪五百杀
 罪五百若司寇断狱弊讼则以五刑之法往诏刑罚
 而以辨罪之轻重○明罚敕法就此卦言之如罪薄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95b 页
 过小者宜罚之以屦校恶极罪大者宜罚之以何校
 则一一自今日明之以为来日不刋之典使来日之
 用罚者或罪薄过小欤则据吾所明者而加之以屦
 校之罚或恶极罪大欤则据吾所明者而加之以何
 校之罚其罚皆凛凛然不可犯矣是明罚所以敕法
 也○先王以明罚敕法此以立法言故曰先王若丰
 折狱致刑以用法言则曰君子矣○明罚内兼威与
 明意不可谓明罚只是明敕法乃是威也缘罚字自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96a 页
 是有威底物事矣丰之折狱致刑亦不可分明威说
 ○徐进斋曰明罚者所以示民而使之知所避敕法
 者所以防民而使之知所畏不知防民而使之知所
 畏与示民而使之知所避果何异
初六屦校灭趾无咎
 程传曰校木械也○初上无位为受刑之象而初在
 卦始罪薄过小固未应得重刑又在卦之下人之足
 趾亦处一身之最下故为屦校灭趾之象○屦校犹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96b 页
 云屦之以校以校为之屦也○夫初恶方形而遽惩
 之则其恶由是而止矣故占得无咎占者小伤而无
 咎也小伤即为屦校灭趾也
不行也
 屦校灭趾周公盖重罪薄过小说孔子象传则只就
 灭趾二字发不进于恶之意盖趾人之所以行者故
 曰不行也然周公无咎二字亦已该有此意在矣故
 本义云止恶于初故得无咎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97a 页
六二噬肤灭鼻无咎
 灭鼻固是乘初九之刚不知噬肤亦是噬初九否似
 不好说大抵二即乘初初受刑二用刑初非二所噬
 者而何○六二以中正治狱譬如噬肤然但所治者
 是初九之刚而二本柔弱故为因噬肤而灭其鼻之
 象噬肤据二之中正言灭鼻以二之乘刚言如以刚
 乘刚则无灭鼻之虞矣○噬肤所噬之易也灭鼻易
 中有难也在我虽有易噬之理在彼则有难噬之势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97b 页
 ○中四爻下半节总是说人服不服○六二中正中则
 既不失之暴又不失之纵正则考问以公听断合理
 以此治狱何难之有譬如噬肤然然以柔乘刚柔既
 威断不足而乘乎刚则所治者又是强梁难制之徒
 不免因之有伤如噬肤而因之以灭鼻然在彼既所
 当治而在我又能善治故其占虽伤而能无咎也○
 一说中则听不偏正则断合理然此二句惟于讼元
 吉解为切为欲见讼者之所以𫉬伸处若此卦则须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98a 页
 兼治狱说故象传从前便以刚柔分柔得中为言矣
 ○中正以治狱虽若噬肤然然以柔不足于刚而所
 治者又刚故不免于灭鼻以此见治狱必兼威与明
 而又得其中始为全道也灭鼻因于噬肤伤于易也
 以二柔治初刚使果能其难其慎以处之庶几无灭
 鼻之虞乎○参义曰二以中正而用刑者故所治如
 噬肤肤者肉之腴而易入者也○又曰二之治狱如
 此岂非中顺有馀而刚严不足欤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98b 页
六三噬腊肉遇毒小吝无咎
 阴柔则无刚断之才不中正又不得用刑之道故治
 人而人不服犹噬腊而遇毒也腊亦有毒(毒谓筋/骨之伤)
 义腊肉谓兽腊(句/)全体骨而为之者坚韧之物也(另/读)
 节初齐氏曰小物全乾为腊○正韵韧坚柔而难断
 愚谓故其字从韦从刃即今俗云韧皮条是也○参
 义曰我方治于彼彼亦反伤于我噬腊而遇毒也固
 可羞矣然彼受刑者既有其罪终必伏法○六二中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99a 页
 正故其所治如噬肤之易六三阴柔不中正故治人
 而人不服为噬腊遇毒之象
九四噬乾胏得金矢利艰贞吉
 胏肉之带骨者与胾通比之腊肉尤为难噬者盖腊
 肉是小物全乾者乾胏虽非全体骨视之腊为大矣
 故本义曰言所噬愈坚愈之一字承腊字来也○言
 虽治所难治如噬乾胏然以刚居柔得用刑之道而
 人服其听焉为得听讼之宜矣其引周礼狱讼入钧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99b 页
 金束矢而后听之不过以证金矢之出处耳其实爻
 意是以象夫听讼之得宜不是只以令讼者出金矢
 为我之得宜也○九四以刚居柔刚柔中也故为得
 用刑之道○古人听讼必使入钧金束矢者正以费
 之也费之者难之也难之者使不轻于讼也故入钧
 金欲其实也入束矢欲其直也直而实者讼之所伸
 足以补其所费矣其不直不实者则没其金矢于官
 矣是教人不轻讼也先王之制法何往而非仁心仁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100a 页
 意之流行也哉○入金矢者令其不轻讼也故朱子
 曰想是词讼时便令他纳此教他无切要之事不敢
 妄来问如此则不问曲直一例出此则实有冤枉者
 亦惧而不敢诉矣曰这个须是大切要的事古人如
 平常事又别有所在如剂石之类愚按朱子所谓这
 个须是大要切底事者盖如虞芮之君相与争田而
 质厥成于周者是已其他小讼则自有司者易取其
 大者言耳况九四近君之大臣乎大臣不亲细事○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100b 页
 所谓剂石之类者愚初疑剂石皆为听讼之官今考
 周礼秋官大司寇之职云以两造禁民入束矢于朝
 然后听之注两造谓两词俱到也禁止也讼谓以货
 财相告者百矢为一束必入矢者取其直也不入矢
 则自服不直矣与大全同○又以两剂禁民狱入钧
 金三日乃致于朝然后听之注剂券也盖一札而为
 两书也狱谓以罪名相告者○剂子隳切三十斤为
 钧必入金者取其刚而不变也不入金亦是自服不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101a 页
 直矣必待三日乃致于朝者重置民于狱也依此剂
 字乃治狱之名目耳入钧金正谓得金矢者非小讼
 也剂义未详○束矢注百矢也钧金铜也出丘葵周
 礼注○又以嘉石平罢民注嘉石文石也平成也谓
 成之使为善也下云凡万民之有罪过而未丽于法
 而害于州里者桎梏而造诸嘉石役诸司空重罪旬
 有三日坐期役其次九日坐九月役其次七日坐七
 月役其次五日坐五月役其下罪三日坐三月役州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101b 页
 里任之则宥而舍之注木在足曰桎在手曰梏坐于
 嘉石使省其过也(桎音只/梏音谷)坐日既满乃役使于司空
 役日既满乃召其州里保任之然后宥其罪而纵释
 之愚按此石字盖是○又以肺石达穷民凡远近茕
 独老幼之欲有复于上而其长弗达者立于肺石三
 日士听其词以告于上而罪其长注肺石赤石也以
 通夫民之穷而无告者无兄弟曰茕无子孙曰独愚
 按此所谓石者视之入金矢者为小讼矣石字似可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102a 页
 依此但剂字未可晓恐传录者误以肺石为剂石耶
 又朝法篇云左嘉石立罢民焉右肺石达穷民焉再
 无剂石之说○金有五六五所得乃为黄金四之得
 金矢非必皆黄金也丘葵周礼注以钧金为铜○九
 四噬乾胏九四元无乾胏之象周公只欲显其得听
 讼之宜故云虽所噬愈坚亦能噬也所以甚言其能治
 狱也○得金矢是讼者纳此金矢以求听于我诚服
 我也所谓利见大人尚中正也故谓之得讼之宜○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102b 页
 讼者愿纳金矢以求听则其得听讼之宜可知矣故
 以听讼得宜释得金矢意○四得金矢五得黄金狱
 之小者纳束矢大者纳钧金九四臣也兼治大小故
 曰得金与矢五君也罔攸兼于庶狱理其大者耳故
 只得黄金○得束矢亦非小者视黄金为小耳○噬
 乾胏所噬者坚也得金矢则坚者破矣二句相承只
 就九四以刚居柔得用刑之道言○利艰贞吉见治
 狱之难也此乃为占者设戒于九四无待戒也○得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103a 页
 金矢言人往纳之金矢以求听以其得狱讼之宜故
 也非谓指此所治者之金矢也六五之得黄金盖亦
 然○人所以愿输金矢以求听者所谓尚中正也○
 纳金矢时讼犹未听也今乃曰所噬愈坚而得听讼
 之宜何欤岂非以其以刚居柔得听讼之宜故人往
 往愿输之金矢以求直也欤○不可以噬乾胏得金
 矢为一串事易中取象何所不有如盥而不荐盥特
 为荐设岂有盥而不荐之事哉得意则忘言矣意自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103b 页
 可串六五亦然○得此占者虽曰得听讼之宜然讼
 难事也少失其平君子有无告之冤小人有受服之
 幸于已则德音有损于众则群心不服故又必艰难
 正固乃吉也艰难者凛凛其心惟恐一毫之不明正
 固者兢兢其守惟恐一毫之不公不容少上下其手
 而轻重其心也
六五噬乾肉得黄金贞厉无咎
 六二中且正则为噬肤六五柔中而不正则为乾肉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104a 页
 然二乘初刚则虽噬肤而灭鼻五则柔中居尊位故
 虽噬乾肉而得黄金所以本义谓噬乾肉难于肤而
 易于胏腊者也但胏义终于爻无取○六五得黄金
 本义曰黄中色金亦谓钧金夫金既为钧金而黄特
 解为中色岂非以其得中道之应欤人无不服故愿
 纳黄金以求决也○一说难于肤者二中且正五惟
 中耳易于胏腊者三四俱不中正五犹中也依此说
 则胏义亦有取恐未尽是且不用居尊位意未安也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104b 页
 ○得黄金黄字重金字难取坚义○黄中色得黄金
 虽从所纳之金说亦以明其用刑得中道故也本义
 人无不服意正系于此○本义用刑于人人无不服
 通释噬乾肉者得黄金盖噬乾肉则其所治不甚难
 以六二例之固有人无不服意得黄金以九四例之
 则人愿纳黄金以就之讼尤见人无不服矣○噬乾
 肉言其所治不甚难也得黄金言其治之得中也所
 治既不甚难而所以治之又得其中是以人无不服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105a 页
 也此又一说与上说不甚同但所治不甚难不知何
 所取而既与又二字未稳也愚意当依六二噬肤取
 中正义见二句不可分贴也○一说得黄金既是钧
 金则本义解意正在人无不服句内恐不可拘得中
 道义曰本义云金亦谓钧金此固然矣独不曰黄中
 色乎坤六五黄裳元吉则曰黄中色以六五有中顺
 之德也鼎六五鼎黄耳则曰五于象为耳而有中德
 故云黄耳也且坤卦在前已曰黄中色矣而此又曰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105b 页
 黄中色焉夫岂无谓而故为是谆谆哉○贞厉无咎
 四曰利艰贞吉五曰贞厉无咎无非谨重之意○贞
 厉无咎贞厉与艰贞无大异贞字皆同厉亦艰意但
 四为人臣则曰艰贞五为人君则曰贞厉人臣则有
 将来之吉故曰吉人君只曰无咎而已非谓五不及
 四也
得当也
 言其所治得当而无咎也得当而无咎则得人服矣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106a 页
 ○得当也不可作位得中说若果是说位得中则圣
 人当以解得黄金不宜以解贞厉无咎矣盖必贞厉
 以处之然后所治得当而人服之也
上九何校灭耳凶
 过极之阳准初在卦始例则是积恶之义在卦之上
 准又在卦下例则是何校之位而继之曰恶极罪大
 恶极自我作恶而言罪大自人加我以罪而言亦自
 有分别○问若是过极之阴其能免于恶极罪大乎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106b 页
 过极之阴只是柔暗之甚不足振发而已阳刚而过
 极则是负固怙终闻言不信者故至于恶极罪大处
 象传曰聪不明也正谓此也○参义曰初卑而无位
 上高而无位故皆为受刑者阳过之极不能卑伏此
 恶极罪大怙终不悛之人也○聪不明也聪是死字
 耳也明是活字聪也聪不明只是说他不听人说以
 至此耳此与灭趾不行也概是周公爻辞外意故本
 义另解(云云/)噬嗑中四爻皆用刑者然用刑于人有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107a 页
 难易由在已之德有厚薄二以中正故所治如噬肤
 而灭鼻者柔故也三以不中正故所治如噬腊遇毒
 四以刚居柔故所噬愈坚而得听讼之宜五以柔中
 居尊故用刑于人而人无不服由此观之则夫用刑
 于人者其可不先慎其德乎
(离下/艮上)
贲亨小利有攸往
 柔来而文刚分刚上而文柔传曰物相杂故曰文又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107b 页
 曰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此卦自损来者柔自
 三来而文二刚自二上而文三何谓也盖柔谓六刚
 谓九卦自损来损之二本九也今则三之六来居之
 是以柔间刚矣损之三本六也今则二之九上居之
 是以刚间柔矣即所谓刚柔交错也自既济来者仿
 此○柔来而文刚是刚柔之交分刚上而文柔亦刚
 柔之交也为两句各有一文字不必合二者而后谓
 之文盖柔间夫刚固是天文刚间夫柔亦是天文○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108a 页
 柔来文刚刚上文柔若以人事言之如臣之从君子
 之从父妇之从夫此柔来文刚也所谓阳得阴助者
 也故亨如君之从臣父之从子夫之从妇此刚上文
 柔而为柔所用也故小利有攸往○文明而各得其
 分若曰各得其分即所以为文明则艮止即是离明
 矣不可也虽说是君臣之焕然有文处为文明而又
 于中间君臣各止其所当止乃为各得其分也○又
 卦内离外艮有文明而各得其分之象在人事如君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108b 页
 与臣灿然有文以相接也而君得君之分臣得臣之
 分如父与子灿然有文以相接也而父得父之分子
 得子之分文明合说也各得其分分说也其实各得
 其分正所以为文也此卦本只是文之义○潜斋胡
 氏曰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灿然有礼相接者文
 之明也截然有分以相守者文之止也此说亦明白
 但以文字通盖明与止二字为非本旨耳如文明以
 健之类非一惟彖传人文也此文字是兼文明以止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109a 页
 言文明固文也而各得其分亦文也○参义曰有质
 而加之文斯可以亨矣朝廷文之以仪制而亨焉宾
 主文之以礼貌而亨焉家人文之以伦序而亨焉官
 府文之以教令而亨焉推之事物凡有质者无不待
 于文也文则无不亨矣○本义前云有文明而各得
 其分之象下云离明于内艮止于外此分明不同不
 可牵合○贲之卦名卦辞皆取卦变卦德但所取卦
 变之义同而所取卦德之义不同所谓文明而各得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109b 页
 其分者初不分内外至下文离明于内艮止于外则
 分明不可比而同且艮止于外岂所谓各得其分者
 乎外字专对内字各字便对文明字朱子惟各随二
 圣人之意而解之此所以为朱子○占者以其柔来
 文刚阳得阴助而离明于内者盖本身既是刚了又
 得阴来为之助且内文明则能灼于物情而达于事
 理皆亨道也故亨以其刚上文柔而艮止于外者盖
 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君为臣纲当用夫柔也今刚上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110a 页
 文柔则是刚反主于柔而为柔之助矣且艮止于外
 虽不失于妄动而不足于变通是皆不能以大有为
 也故小利往○但刚上文柔虽未足取亦未是恶况
 艮止于外虽不能有为亦仅可有守故犹得小利往
 若是恶德则连小利亦不可得矣○贲亨小利有攸
 往言吉凶利害适相半也○无凶害但不纯吉利
彖曰柔来而文刚故亨 (至/) 天文也
 两句本是以卦变释卦辞而因见其有天文之象故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110b 页
 言天文也一句初非释卦辞也下文文明以止人文
 也尤难说是释卦辞只是又以卦德言之○刚柔之
 交自然之象故曰天文○不是把自然二字当天字
 以天文皆出于自然也其一阴一阳相错而成文如
 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
 亘古亘今端端的的自然是如此有莫知其所以然
 者若文明以止又是人所成况亦有不然者惟天文
 则无一息之或爽也故论自然之文莫之能尚焉○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111a 页
 按贲之一字有柔来文刚刚上文柔之义在内又有
 文明以止之义在内及彖传孔子只以卦变释卦辞
 了而文明以止却又另言之今学者讲文明以止处
 见本义只云又以卦德言之遂再不放一字粘著卦
 名卦辞亦大泥矣其实文明以止四字于卦名自有
 相关彖下本义已尽之如渐卦止而巽动不穷也本
 义云又以卦德言渐进之义则属诸卦名矣
○刚柔交错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111b 页
 柔来文刚柔交于刚也刚上文柔刚交于柔也不必
 合柔上刚下方为交也盖卦名为贲之义则是逐段
 皆有文柔来文刚固是文刚上文柔亦是文也不待
 刚柔相为交错乃为文○刚柔之交卦变也而天之
 文亦刚柔之交也故曰天文也文明以止卦德也而
 人之文亦文明以止也故曰人文也○文明以止且
 谩说出人道至涉人文也句方发挥出人道之文明
 以止意为当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112a 页
文明以止人文也
 不可依前本义分解卦辞亨小利有攸往意故本义
 云又以卦德言之若夫又以卦体明之指九五也之
 例则为申释上意○此正是前本义所谓有文明而
 各得其分之象故为贲者说归卦名不归卦辞此又
 安得以为申释卦辞耶○天文也人文也此两句只
 按著卦变卦德说为是且方起得下文极言意不然
 天文便是时变了人文则天下亦已化成了又何用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112b 页
 观天文以察时变观人文以化成天下盖观乎天文
 观乎人文谓即就卦中之天文人文而观之也大抵
 天文人文孔子意在起下文居多故本义于卦名卦
 辞皆无所属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盖时变亦不过一
 刚一柔之相错而已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谓天下
 之人皆文明以止也
○极言贲道之大也
 观贲之天文则用之以察时变观贲之人文则用之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113a 页
 以化成天下故本义云极言贲道之大也然在贲之
 刚柔交错即在天之日月寒暑星辰之交错也在贲
 之文明以止即在人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类也
 故即目之曰天文人文
山下有火贲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
 山下有火火之光辉照耀乎山贲之象也夫山下有
 火明不及远故君子法之但以明庶政而无敢折狱
 盖庶政事之小者明虽不远犹可能也况其得失所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113b 页
 系尤重至于狱讼大事一指顾间便分人死生存亡
 明苟不远其为害可胜言哉故不敢○明庶政无敢
 折狱其明可用于小而不可用于大也○明庶政无
 敢折狱只就明不及远之象说本义山下有火明不
 及远两句俱为下二句设不为山下有火贲设也山
 下有火贲只是取文明之象○问本义既曰明不及
 远又曰内离明而外艮止故取象如此何一象二义
 也曰内离明而外艮止即是明不及远之意无少差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114a 页
 别盖离明为艮止所限是明不及远也艮止非指他
 人如蒙之险而止之止但明不及远承山下有火言
 君子所以即此以取象也其又言内离明而外艮止
 者本其所以取之之义也又是里面一节言语正如
 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二者皆临下之事然教之无
 穷者兑也容之无疆者坤也而又本其所以于临象
 中独说此二事者此耳○内离明而外艮止故取象
 如此是因此卦之德内明外止故就山下有火上取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114b 页
 明庶政无敢折狱之象也庶政谓钱榖出纳之类○
 故取象如此此取象不指山下有火正是说明庶政
 无敢折狱如剥卦顺而止之亦说是象○内离明而
 外艮止内外二字且从卦说○语录谓明庶政是就
 离上说无敢折狱是就艮上说此亦略分言其大意
 要之须浑沦说内有是明所以能明庶政惟其内明
 而外止所以止能明庶政而无敢折狱○语录又谓
 折狱是大事一折便了有止之义明在内不能及远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115a 页
 故止而不敢折也则又以止为自止更详之○明庶
 政无敢折狱即是小利有攸往之理○一说明庶政
 无敢折狱正是明不及远不可谓以其明不及远故
 止明庶政而不敢折狱也安知这君子只是明不及
 远之君子乎大象如此等类只是随卦象之规模小
 大而各为之肖象焉耳如君子以懿文德岂可说是
 小畜之君子○愚按此说却与语录所谓止而不敢
 折者相符会以其止为自止也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115b 页
初九贲其趾舍车而徒
 初九自贲于下为贲其趾之象所谓贲其趾者如何
 谓舍非道之车而安于徒步者也下句以申上句均
 为象也○刚德明体刚则不屈于欲明则审于义利
 以此自贲于下是谓贲其趾之象舍车而徒申贲其
 趾之意也自贲于下不愿人之文绣也○刚德则所
 守者固内重而见外之轻矣明体则出处之分明有
 见几而作之义矣是有以自贲于下者也故象(云云/)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116a 页
 如此解于明字意思更周盖非惟义利之辨在所明
 而出处之机亦在所明也况刚德内益以见内重外
 轻之义于舍车而徒之意尤为切耳○舍车而徒只
 是申贲其趾之意二句俱为象不可以本义自贲于
 下一句贴贲其趾而单指舍车而徒为象也盖舍车
 而徒此所以为贲其趾也○贲其趾依贲其须例皆
 为象也○程传曰守节义君子之贲也是故君子所
 贲世俗所羞世俗所贵君子所贱○云峰曰舍车之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116b 页
 荣而徒行是不以徒行为辱而自以义为荣也是故
 君子行义必于在下之时发足之初观之○参义曰
 古之恬退者自谓安步以当车晚食以当肉无罪以
 当贵岂非贲趾舍车之义欤
六二贲其须
 二阴柔而三阳刚则阴不得不附阳二中正而三得
 正则其相附也非为邪且又皆无应与则二之附三
 三之为二所附亦势所宜也故本义云占者宜从上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117a 页
 之阳刚而动也二附三而动犹须附颐而动须二象
 也非三之象
九三贲如濡如永贞吉
 一阳居二阴之间得其贲而润泽者也盖以二柔来
 文一刚光采之盛则有润泽也永贞者不溺于所安
 也吉者阴终受之凌也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近之
 则不逊故须永贞○得其贲而润泽然不可溺于所
 安凡丈夫之于妻妾人君之于臣下官长之于左右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117b 页
 皆不可亵也
六四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
 马人所乘人白则马亦白矣此只解所以为马谓之
 白马者盖因四与初不成贲而皤如故于其所乘马
 亦白或谓白马不必为四之所乘者非也人白则马
 亦白马是谁之马耶况曰马人所乘亦明甚矣言四
 之求初其心之疾如白马之翰如其飞也然九三刚
 正非为寇者乃求婚媾耳夫求之在彼而应与不应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118a 页
 则在我故只曰匪寇婚媾而不言其应与不应以见
 在我之自守何如耳而象传亦壮之曰终无尤也谓
 若守正而不与亦无他患也○四与初本相贲者以
 其为三所隔而不得遂所贲不成其贲而其贲也皤
 如然其往求之心岂以三之隔而遽已乎故曰白马
 翰如所以象其心之切也然九三匪寇婚媾此又在
 四之自守何如故小象足之曰终无尤也○既曰白
 马翰如嘉六四之笃于求初也又曰匪寇婚媾明三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118b 页
 之求四虽出于善意其如四之不顾何匪寇婚媾正
 与白马翰如相唤应○贲如皤如言其贲之皤也明
 不成其贲如振恒同人于郊之类也不是截做两意
 谓既贲如而又皤如也与屯如邅如例不尽同其白
 马翰如亦如屯之乘马班如不同例看易正不必一
 一拘例○匪寇婚媾本义云九三刚正非为寇者也
 愚于刚正二字窃不能无疑盖三之求婚媾于四实
 非正也既为刚正之人安得为不正之事若以为无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119a 页
 害于正欤则又何以曰谓若守正而不与亦无他患
 也○问六四既不得遂所贲而九三又匪寇婚媾不
 知六四果能守正不与否曰据六四白马翰如其往
 求于初之心既如此之专则能守正以拒三必矣况
 本柔顺得正而又艮体者乎○问四为三所隔又何
 以知其求初之心如白马之翰如愚意其自柔顺得
 正来也本义不得一一耳
六四当位疑也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119b 页
 当位疑谓与正应相远而比于三是其所居之位疑
 若有可求者故来三之求也然可求者其所当之位
 其不可求者所守之志
六五贲于丘园束帛戋戋吝终吉
 六五贲于丘园全在柔中上取来大抵阳刚性开廓
 则近于侈柔则规模收敛中则又不过其节故为敦
 本尚实而有贲于丘园之象○六五柔中为贲之主
 则知丘园特取本实之象如汉文景之恭俭是也一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120a 页
 说只是贲诸爻中之尊者不必皆是人君也剥五可
 见按复初九为复之主无妄初九为诚之主则不必
 拘君位矣○贲于丘园指其柔而得中言束帛戋戋
 概以阴柔之性言○俭于自用而丰于神人丰俭乃
 为适宜此禹所以无间然也故贲于丘园俭于自奉
 可矣束帛戋戋概以俭而施之于用吝也○贲于丘
 园言不贲于市朝不贲于轩冕而贲于丘园也丘园
 非所以为贲而曰贲于丘园者不贲之贲也故曰敦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120b 页
 本尚实得贲之道得贲之道固可嘉矣但阴性吝啬
 互既尚实则施之用者未免失之俭而不得其文质
 之中故束帛戋戋而可吝然礼奢宁俭有奢而穷者
 未有俭而败者必得终吉○丘园之为义非徒𨼆者
 之所尚孟子答滕文公谓民事不可缓也豳风七月
 之诗谆谆于农桑之事先儒以为此实王业之根本
 也其见于无逸之书则欲君人者知稼穑之艰难知
 小人之依而又谓帝王所传心法之要端在乎此又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121a 页
 如汉武下轮台之诏专务休养天下之民而志大喜
 功之事一切扫除也故封田千秋为富民侯以赵过
 为治粟都尉此皆为贲之主而敦本尚实者○敦本
 尚实如何以为得贲之道盖天下之道虽有文有质
 然质者本也无本不立文也者不过以文其质也故
 曰得其本则礼之全体无不在其中矣此五之敦本
 所以独为得贲之道也○贲于丘园语意云以丘园
 为贲是以本实为文也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121b 页
六五之吉有喜也
 众方逐末之时而独能反其本以为之倡是可喜也
 易中凡言有喜皆是说可喜之理○一说谓无不节
 之嗟冥豫之凶也○六五之吉者公不至于犯礼而
 得其分私不至于伤民而足其用诚为喜也
上九白贲无咎
 上九居贲之极凡物极则反夫贲文饰也贲极而反
 则复于无色所以为白贲之象夫文胜而能反之以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122a 页
 就于质善补过也故其占为无咎○白贲非全是无
 色也本有色而复于无色耳故曰无咎以今之白贲
 为无咎则始之贲极文胜者为有咎矣○问道以中
 庸为至白贲质胜文矣安得为无咎曰此承文胜之
 弊而矫枉之道也故林放问礼之本孔子大其问而
 有宁俭宁戚之说亦取白贲之意○白贲视贲丘园
 益为还淳而反本矣二爻还要说得不同
白贲无咎上得志也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122b 页
 盖厌文之弊而反之质者亦上之素志也前于此者
 惟皆以贲为得志耳今乃以白贲为得志气味迥远
 矣○朱子曰不假文饰而有自然之文便自优游自
 得也此盖非定说也与本义全不合○白贲无咎乃
 上之得志也在他人则皆以贲饰乃得志耳不必依
 小注云不假文饰而有自然之文盖本义已定为复
 于无色矣如何又谓之不假文饰而有自然之文耶
 ○得志依五爻有喜例是贴无咎意依朱子小注亦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123a 页
 不合一疑白贲贲字只是带说如振恒同人于郊之
 例似非有自然之文意○贲之一卦以卦变言则柔
 来文刚刚上文柔而为贲以二体言则下离上艮文
 明以止而为贲以六爻言则或就本爻自取贲义如
 初五上是也或以相比而为贲如二之附三三之得
 贲于二阴是也又或以相应而求贲如四之于初是
 也○又初二三四所谓贲者皆贲之常五上所谓贲
 者则贲之变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123b 页
(坤下/艮上)
剥不利有攸往
 不利有攸往谓君子也易为君子谋○卦体阴盛阳
 衰时固当止也而卦德坤顺艮止又有能顺时而止
 之象故其占不利有攸往谓当止也
剥剥也柔变刚也
 剥落也剥阳剥也剥之者阴也故曰柔变刚也○柔
 变刚也不知是以前项五阴之变五阳言耶抑以今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124a 页
 日五阴之变一阳言耶大抵是以五阴变一阳而言
 故本义曰柔进于阳变刚为柔而上文本义所谓一
 阳将尽者亦有此意○柔进于阳变刚为柔者君子
 在位小人干犯则逐去之而代其位矣岂不是柔变
 刚耶一变刚则纯坤矣全是小人之世矣本文刚字
 只指上九是众阴剥一阳也
不利有攸往小人长也
 不利有攸往以卦体言之五阴盛长于下小人长也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124b 页
 以卦德言之坤顺而艮止为顺而止之人当观此象
 也夫君子之一行一止皆必尚乎消息盈虚者诚以
 天运然也苟不之尚则违时矣故时当止则顺时而
 止而不利有攸往○君子尚消息盈虚天行也此句
 缀在顺而止之之下不通承上句小人长也故程传
 分顺而止之至天行也为一段而本义则总之曰以
 卦体卦德释卦辞是卦德二字总该顺而止之至天
 行也消息盈虚正所谓时尚之所以顺之也○消息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125a 页
 者盈虚之未定盈虚者消息之已成○天地变化草
 木蕃息而盈也天地闭贤人𨼆虚而消也○君子尚
 消息盈虚不是卦德但其意附在顺而止之句末所
 以申顺而止之之义○一说释卦辞之义云不利有
 攸往者以卦体小人长也况卦德又有顺而止之之
 象其云不利有攸往者正观乎是象也
山附于地剥上以厚下安宅
 山本高起于地而反附著于地是摧落之义剥之象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125b 页
 也○上以厚下安宅上下宽说随所在而言厚下言
 不可剥下也厚下者乃所以自安其宅也为天子者
 不能厚天下之人不能安于天子之位为诸侯者不
 能厚一国之人不能安于诸侯之位为大夫为士者
 不能厚于其所属之人不能安于大夫士之位○宅
 以位言已之所居也非宅舍之宅○厚下安宅斯不
 至于剥矣○魏文侯时租赋倍增于前或有贺者文
 侯曰今户口不加而租赋岁倍此由课多也夫贪其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126a 页
 赋税不爱人是虞人反裘而负薪也徒惜其毛而不
 知皮尽而毛无所傅此言得厚下安宅之理也愚谓
 得则为厚下以安宅失则为反裘而负薪○白乐天
 诗曰割我心头肉市汝眼前恩进入琼林库岁久化
 为尘
初六剥床以足蔑贞凶
 剥自下起剥床以足之象今虽未是蔑贞然其𫝑必
 至于蔑贞也蔑贞者凶此即坤初六履霜坚冰至之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126b 页
 意○此凶字可以六四凶字照看蔑字宜重看○剥
 卦六爻以上一爻为主自初至五皆是阳被阴柔渐
 次来剥落了至独留上一阳则阳之势益孤而众阴
 又将尽去之矣故曰五阴在下而方生一阳在上而
 将尽○不可以六位通作一个人看前项为所剥者
 是五个阳了○一说凶是小人蔑正而凶也此恐至
 小人剥庐方发之六二朱子断是君子之凶○朱子
 曰自古小人蔑害君子终亦有凶但此爻象只说阳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127a 页
 与君子之凶也○剥床以足按床有二陈元龙自卧
 大床而坐客于下李林甫一夕屡徙其床及韦应物
 诗风雨对床眠之类则似是卧床矣如谢万据胡床
 管宁坐藜床杨素抚床谓李靖曰卿将当床此床之
 类则只是坐床也今人不知古往往只指卧床为床
 而已不知剥床之床谓之坐床亦可也舜在床琴必
 是坐床正韵注云安身之几而又解为卧床亦狃于
 习俗之见闻矣○又巽在床下正谓坐床诸葛亮每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127b 页
 见庞德公辄拜床下多谓坐床也床便有足有辨亦
 有贴其肤处
六二剥床以辨蔑贞凶
 辨床干也程传曰辨分隔上下者床之干也
剥床以辨未有与也
 夫剥床而止于辨亦云危矣而夫子犹曰未有与也
 于危之中而有幸之之意似教君子急避他意思可
 见圣人为君子谋者无所不至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128a 页
六三剥之无咎
 剥之谓众阴方剥阳也无咎谓己独应之故无咎也
 上方云剥之下即继以无咎者乃知无咎之为指已
 独应之也曰就卦位观之其义自可寻矣正如需九
 二需于沙小有言之下曰终吉亦似无端然刚中能
 需之意亦已寄在言表可得而寻之矣○六三剥之
 无咎言众阴方剥阳而已独应之去其党而从正是
 为剥之无咎者也程传一则曰在剥之时为无咎者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128b 页
 也二则曰三居剥而无咎者其所处与上下诸阴不
 同即此说也可从外此数说似不如此之稳○一说
 以剥之二字分言之本义众阴方剥阳一句贴剥字
 而已独应之一句贴之字谓来之坎坎之字亦不轻
 也○一说剥之谓众阴方剥阳三独以应之而得无
 咎愚意只用比之无首例意裁之且程传可据朱子
 未有别说也若来之坎坎朱子则有来往二字贴之
 ○一说剥之谓六三剥众阴也故曰失上下也按剥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129a 页
 以阴剥阳为义今六三去其党而从正是故意皆去
 之而从善耳非能剥落其众也故剥字用不得本义
 所谓去非能除去之也只是背而去之不从其所为
 而已
失上下也
 若无象传此一句则爻辞剥之无咎亦甚难解○参
 义曰众阴方剥阳三独与上为应是小人中之君子
 也如三者虽得罪于私党而见取于公论其义无咎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129b 页
 矣而利害之私何较哉
六五贯鱼以宫人宠无不利
 五为众阴之长总率群阴如贯鱼然而以之受制于
 阳又为后妃夫人以宫人承宠于其君之象占者如
 是能率其类以受制于其上则无不利矣不取剥阳
 之义圣人之意微矣○观卦正为八月之卦而名卦
 系辞更取他义此爻辞亦取他义均有抑扬之义○
 贯鱼以宫人宠言阴能从阳之利也○一说五阴为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130a 页
 群有贯鱼之象而六五为之长又有以宫人宠之象
 据本义云五为众阴之长当率其类受制于阳故有
 此象则是贯鱼及以宫人宠方说出五为众阴之长
 (云云/)耶○剥六五本是群小之魁而周公乃就后妃
 上说道理者别取一义以立教也然其意亦微矣盖
 谓能率众阴以从阳固无不利若党众阴以害阳则
 不利也必矣此在读者反而观之盖玩辞又不如观
 象○就后妃言固是别取一义然亦缘此卦阴盛五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130b 页
 为众阴之长又有一阳在上故也○观圣人作易于
 阴阳消长之际往往有抑扬意如剥阳之权在阴则
 教阴以从阳之道夬阴之权在阳则教阳以制阴之
 道又如解六五本与三阴同类者却又教以解去其
 类之道所以赞化育而参天地者实在于此
终无尤也
 五本是阴阴剥阳者也今乃能率其类以受制于阳
 终无尤也○一说能率众阴以从阳则终无尤不然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131a 页
 为剥庐矣能无尤乎○参义曰爻言阴剥阳之凶至
 四而极矣至五则为君位不忍复言矣故变义而言
 阴之顺阳者以阴而居尊位后妃之象也后妃之道
 在于不妒忌而帅嫔御以奉其君故取贯鱼之象鱼
 阴物而一连五阴其状如贯鱼然宫人者亦众阴也
 五以宫人受宠于君如贯鱼之有次序何不利之有
上九硕果不食君子得舆小人剥庐
 剥之时众君子俱已沦谢凋落有一阳在是尚有一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131b 页
 君子存也此一君子乃善人之望而天下所赖以挽
 回天下之春者如一树果俱已零落惟有一硕果在
 而不为人所食剥未尽而能复生之象也○夫一阳
 在上众阴当共承之于下故君子得之其占为得舆
 也若小人得之则其势不利君子必尽剥乃已而彼
 亦不能免矣故为剥庐言自失其所庇也○硕果不
 食爻之象也得舆剥庐占之象也○君子得舆小人
 剥庐二义不并行二占不并用若君子得舆则小人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132a 页
 亦得庐矣小人剥庐则君子亦失其舆矣○观硕果
 不食之象未便是君子之利其曰君子得舆者已为
 扶阳抑阴矣而又曰小人剥庐则分明为君子谋也
 ○易固为君子谋然其为君子谋者亦所以为小人
 谋也观小人剥庐之辞可见盖道理自是如此天地
 间岂可一日无善类哉不然人之类灭矣可见圣人
 非姑为是抑彼以伸此也○圣人之情益可见矣圣
 人之情何情也扶阳抑阴以参天地而赞化育也○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132b 页
 上九硕果不食君子得舆程传曰乱极则自当思治
 故众心愿戴于君子君子得舆也诗匪风下泉所以
 居变风之终也○十五国风终于桧曹二风桧之终
 篇曰匪风发兮匪车偈兮顾瞻周道中心怛兮传曰
 周室衰微贤人忧叹而作此诗言常时风发而车偈
 而中心怛然今非风发也非车偈也特顾瞻周道而
 思王室之陵夷故中心为之怛然耳凡三章皆此意
 ○曹之终篇曰冽彼下泉浸彼苞稂忾我寤叹念彼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133a 页
 周京传曰王室陵夷而小国困弊故以寒泉下流而
 苞稂见伤为比遂兴其忾然以念周京也凡四章皆
 此意○陈氏曰乱极而不治变极而不正则天理灭
 矣人道绝矣圣人于变风之极则系以思治之诗以
 示循环之理以言乱之可治变之可正也
君子得舆民所载也
 君子既得舆则众人不以小人称矣故曰民所载也
 ○民所载也只据得舆二字说道理○一说据一阳
易经蒙引 卷三上 第 133b 页
 在众阴之上言
终不可用也
 言终莫可为矣○小人剥庐终不可用也地若无天
 且不能为地况天下可无君子乎故曰不有君子其
 何能国故李林甫得志于天宝而四海鼎沸林甫已
 剖棺断尸矣蔡京得志于崇宣而二帝北狩京等亦
 家无处所矣
 易经蒙引卷三下